不可能像我这样,精准地指出一个具体的、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脆弱节点!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谋士纸上谈兵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统帅,结合了精准情报和深刻洞察力,才能得出的结论。
过了许久,周瑜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我,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子明先生……你所言这些,尤其是这粮道死穴……是基于何等观察与推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问我“基于何等观察与推演”,这本身就说明,我的分析已经深深地打动了他,甚至让他开始怀疑我获取信息的渠道。
我迎着他锐利的目光,坦然说道:
“不过是些许纸上谈兵,结合了近日所见所闻,以及对曹军北人南征固有困境的一些推测罢了。
至于那粮道节点,更是昭根据舆图和水文常识的妄测,当不得真。
或许公瑾将军早已洞察,昭不过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我将一切都归结于“推测”和“妄测”,绝口不提情报来源,保持着必要的模糊和谦逊。
越是如此,反而越显得高深莫测。
周瑜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再追问。
他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
他缓缓走到窗边,再次望向那漆黑的江面,沉默了良久。
江风吹动着他额前的发丝,也吹动着我略显单薄的衣衫。
望楼上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
我知道,今夜这场密谈,已经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我所展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刘备说客”或者“辅助诸葛亮”的角色。
我在周瑜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名为“陆子明”的、与众不同的种子。
至于这颗种子何时发芽,如何结果,还需要耐心和后续的经营。
终于,周瑜转过身,脸上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之前没有的东西
——或许是认可,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更深的忌惮。
“子明先生高见,瑜……受教了。”
他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时辰不早,江上风寒,先生请回吧。今日之谈,瑜会铭记于心。”
这句“铭记于心”,份量极重。
“能为将军分忧一二,是昭之幸。”我拱手一礼,不再多言,转身走下楼梯。
当我再次踏上坚实的地面,融入夜色之中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依旧亮着微弱灯火的望楼。
我知道,从今夜起,我陆昭在江东的棋局,已经落下了至关重要的一子。
周公瑾,你我之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