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502章 仁心难舍,百姓何辜

第502章 仁心难舍,百姓何辜(1/2)

    议事厅内,死一般的寂静被主公沉重的呼吸声打破。

    他挣扎着从痛苦的深渊中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最终定格在我和孔明的脸上。

    那眼神中,交织着绝望、不甘,以及一种近乎哀求的恳切。

    “好……好……”他声音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既已退无可避……那便……那便依军师与子明之言……撤!全军南撤,往江陵去!”

    听到主公终于松口,翼德紧绷的脸庞稍稍放松,云长也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孔明和元直眼中都闪过一丝如释重负。

    我也暗自松了口气,最艰难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只要主公下了决心,以他的威望,撤退令便能迅速贯彻下去。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大局已定,可以开始商议具体撤退细节之时,主公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我们刚刚燃起的希望,将气氛再次冻结,甚至比之前更加沉重、更加棘手。

    “将士们……可以随我南撤……”

    主公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悲怆,

    “可是……可是这满城信任于我刘备的百姓!他们该怎么办?!

    难道……难道就让我刘备,抛下这些手无寸铁、视我为主心骨的父老乡亲,任由他们惨死在曹贼的铁蹄之下吗?!”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情绪激动,身形甚至有些摇晃。

    他指着窗外那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看到新野城中万家灯火下,那些安居乐业、对他寄予厚望的百姓面庞。

    “我刘备自起兵以来,颠沛流离,辗转半生!”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巨大的悲愤与自责,

    “从徐州到豫州,从汝南到荆襄,何曾有过一日安稳?

    是百姓!是一路追随我的百姓,给了我刘备容身之地,给了我喘息之机!

    在新野这数年,若非百姓拥戴,军民一心,我刘备早已是冢中枯骨,安能有今日?!”

    他的目光扫过我们,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质问:

    “如今大难临头,我岂能为了自己苟活,便舍弃这些视我如父母、信我如神明的百姓?!

    他们何辜?!他们何辜啊!!”

    最后两个字,他几乎是嘶吼出来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泪水,终于抑制不住地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主公猛地一捶桌案,桌上的油灯都随之跳动,光影摇曳不定,

    “我刘备一生所求,不过‘仁义’二字!若今日我抛弃百姓,独自南逃,纵能苟全性命,与禽兽何异?!

    纵能占据江陵,他日又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又有何资格再言匡扶汉室?!”

    他激动地来回踱步,语气越发坚定:

    “不!我绝不能抛弃他们!要走,就带着百姓一起走!

    他们信任我,追随我,我刘备就算粉身碎骨,也要护得他们周全!”

    “大哥!”

    “主公!”

    翼德和云长几乎同时失声喊道。

    他们眼中充满了对兄长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虽然他们深知军情紧急,带着百姓撤退意味着什么,但看着兄长如此情真意切、肝肠寸断的模样,听着他那掷地有声、坚守仁义的宣言,他们那颗忠义之心,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他们对视一眼,最终选择了沉默,只是默默地站在主公身后,表达着无声的支持。

    孔明眉头紧锁,羽扇轻轻摇动,似乎在急速思索着对策。

    元直则面色凝重,看向我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询问和无奈。

    我心中暗叹一声:来了!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我预料之中,却又最难解决的症结所在!

    主公的“仁德”,是他凝聚人心、屡败屡起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他区别于曹操、孙权等枭雄的最显着特质。

    但也正是这份近乎“迂腐”的仁德,在此刻,成为了我们战略撤退的最大障碍,甚至可能将我们所有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带着数万乃至十数万手无寸铁、行动迟缓的百姓一起撤退?

    在曹操精锐骑兵的追击下?这根本不是撤退,这是自杀!

    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行军速度能有多快?

    每日不过十数里!而曹军虎豹骑,日行百里不在话下!

    用不了几天,我们就会被追上,然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大屠杀!

    更何况,如此庞大的人群,吃喝拉撒如何解决?粮草从何而来?沿途的秩序如何维持?

    一旦遭遇敌袭,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军队的建制都会被冲垮!

    这简直是……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想法的疯狂和不切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