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122章 不要丢下我们啊!

第122章 不要丢下我们啊!(1/2)

    “嗯!”

    朱元璋平复好心情,坐回了原位。

    “父皇,何必如此固执。”

    “这件事情,能不能行,决定权掌握在您手里。”

    “区区一张海上通行证,对您的禁海令,能有多大影响?”

    “不如,就当对老臣施以恩典,展现皇帝的开怀大度,更是对韩国公往日功劳的褒奖。”

    “何乐而不为呢?”

    这话,朱元璋爱听!

    做皇帝嘛,就要高高在上,一言九鼎。

    治下的臣子百姓,咱允许的,可以放手去做。

    不允许的,连碰都不能碰!

    总之,最终的解释权,在他手里就行!

    至于李善长要出海,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只需要一道圣旨,便能做到。

    果然,一番深思熟虑,老朱不像之前那样顽固了。

    “这事嘛,不是不能考虑。”

    “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和咱的交情也不错,是该给点优待,量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朱标见状,赶忙抓住机会,顺水推舟。

    “父皇,您能这么想就对了!”

    “韩国公都辞官归隐了,您何不网开一面,让他按照想法自己去活。”

    “何况,他还让儿臣转告您,在外面赚到的钱,每年分给咱家三十万两,上不封顶!”

    “这可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言及至此,老朱眼皮一跳。

    “当真?”

    “他竟有这么大的手笔?”

    没错,他动心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每年的收入,也就一千多万两(洪武前期),而且不完全归他个人支配。

    老朱虽富有四海,但平常能动的,只有内帑里的钱,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国库的开支,是要用在朝堂运转,以及整个天下的。

    每一笔钱,都要和大臣们商量好,才行。

    像修园子,造宫殿等事项,基本都得皇帝自掏腰包。

    听朱标的意思,这每年三十万两,是要送到他老朱手里,并非充入国库。

    也就是说,可以随意支配。

    这事嘛......的确不赖!

    常言道,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

    更何况,他朱元璋早已不做和尚很多年了,妥妥的俗人一个。

    整整三十万两呢,而且只是保底。

    当年,吃不上饭的时候,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即使放在今天,也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同时,发自内心的认为,李善长有头脑,会来事。

    出去赚钱,也没忘了给咱分点。

    想通了这一层,他不仅不抗拒,还很支持。

    当即,把那些不愉快忘在脑后,幻想着每年到手的巨额分红。

    “标儿,你说的对。”

    “像李善长这样的臣子,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不愿意做官了,就让他给咱赚钱。”

    “但有两个条件,得答应了才行!”

    “第一,无论搞到什么好东西,不能忘了大明。”

    “第二,他可以走,但那两个儿子,李祺和李芳必须留下。”

    这就是朱元璋本色,对谁都不完全放心。

    光明与阴暗并存,一体两面。

    留下李祺和李芳,无非是想抓住李善长的命门,让他有所顾虑,无法脱离掌控。

    不过,终究棋差一着。

    若是李善长在场,估计会原地笑喷。

    老朱,开玩笑了不是?

    严格的说,这两个儿子,和他就扯不上多大关系。

    正好,借着机会,把他们推开,哪凉快哪待着去。

    再说了,只要有钱有女人,儿子这东西,想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在乎。

    而且,紫瑶和雪琪两个小妾的肚子,已经日渐隆起,再过几个月,就会有小生命降临。

    这便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

    没过多久。

    在李善长焦急的等待下,总算盼来了老朱的圣旨。

    当他得知,可以乘船出海,发展事业的时候,开心的几乎飞起。

    连忙高呼万岁,叩谢圣恩。

    想到未来的日子,不由得满心期待,望眼欲穿。

    只要过了眼下这关,前面便是一片坦途,风生水起。

    别的不说,直接获得一座岛屿,换到旁人身上,怕是想都不敢想......

    当天,便召集了全院上下,郑重宣布此事。

    不快不行啊,老朱为人反复无常,从来不拿承诺当回事,翻脸比脱裤子还利索。

    今天满口答应,回头后悔了怎么办?

    所以,快刀斩乱麻,先把生米煮成熟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