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清河镇的青石板路不再发烫,老槐树叶又绿了起来,蝉鸣声也变得温和。王木匠依旧在自家门槛上刨着木板,狗剩在旁边追着蝴蝶跑,婆娘在屋里哼着小曲择菜,日子就像门前的河水,安安稳稳地淌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是偶尔有晚归的人,会看见墨香阁的窗户里,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灯光里好像有个高大的影子,铁面虬髯,手里握着把闪亮的宝剑,静静地守着这一方小镇的安宁。
有人说,那时周先生还在画画,也有人说,是钟馗显灵,在看着清河镇的百姓。不管是真是假,镇上的人心里都踏实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只要那幅钟馗斩鬼图在,就没有什么邪祟敢来作祟。
这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渐渐传到了别的镇子,甚至传到了开封府。有人专门来清河镇看那幅画,周先生总是闭门不见,只说画是家传之物,不是用来炫耀的。
后来,周先生年纪大了,把画传给了他的徒弟。那徒弟也学着周先生的样子,平日里把画收得好好的,只在除夕前挂出来三天。
再后来,清河镇遭过一次水灾,墨香阁被淹了,人们都以为那幅钟馗图肯定没了。没想到水退了之后,徒弟在废墟里找到了那个梨木画框,画轴用油纸包着,一点没湿,只是画上钟馗的红袍,好像比以前更鲜艳了些,像是刚染过的一样。
徒弟抱着画,对着废墟磕了三个头,说:“师父,您看,钟馗他老人家,还在呢。”
又过了许多年,清河镇变成了清河县,墨香阁换了好几个主人,但那幅钟馗斩鬼图,一直都在。有人说在战乱时被士兵抢走了,有人说被道士拿去做法了,但总有见过的人说,在某个寻常百姓家的堂屋里,见过一幅钟馗图,画上的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手里的宝剑亮得晃眼,像是随时能从画上走下来,斩尽天下不平事。
而那些听过钟馗斩鬼图显灵故事的人,总会在遇到难处时,心里默念一句“钟馗在此,百鬼回避”,好像只要这么一念,就有股子正气从心底涌上来,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就像王木匠常说的:“这世上啊,总有管不平事的人,不管是人是神,只要心里有正气,就没有摆不平的邪祟。”这话他跟狗剩说过,狗剩又跟自己的孩子说,一辈辈传下去,就像那幅钟馗图一样,在清河县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如今再去清河县,还能看到墨香阁的旧址,只是早已改成了茶馆。茶馆墙上挂着幅新画的钟馗图,是当地画匠仿的,虽然不如老画有神韵,但往来的茶客看见,总会念叨几句当年的故事,说那老画如何显灵,如何护着一方百姓。
茶馆老板是个年轻人,听得多了,也学着老辈的样子,每年除夕前把画挂在门口三天。有孩子问他:“老板,这画真能显灵吗?”
老板就笑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但你得记住,心里有光,就不怕黑。”
这话,倒真有几分当年周先生的意思。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