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坐了龙椅,心里头琢磨着:咱大明朝威震四海,可这海上的买卖和脸面,也得拾掇拾掇。再说了,民间老传着建文帝流亡海外的闲话,不如派个人出去走走,一来扬我国威,二来也探探虚实。派谁呢?他瞅来瞅去,瞅中了身边一个太监——姓郑,名和,小字三宝。这三宝太监可不是寻常人,他本是云南人,小时候跟着军队到了南京,聪明伶俐,又懂些番邦的语言文字,更难得的是,他见过大世面,胆子也大,心里头装着一片海。
永乐三年六月,南京龙江港可就热闹了。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男女老少,踮着脚尖往江里瞧。我的个乖乖!那船队跟小山似的,光大船就有六十二艘,小船更是不计其数,船帆扯起来,能遮住半边天。船头雕着狰狞的龙头,船尾画着威风的龙尾,船身漆得油光水亮,据说船板都是用南洋的硬木打造,钉子都是黄铜的,结实得很。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叽叽喳喳地议论:
“这就是三宝太监的船队?乖乖,比咱老家的房子还高!”
“听说船上带了好多金银绸缎,还有能工巧匠,要去西洋各国换宝贝呢!”
“可不是嘛,我家隔壁的王老头,以前在元朝跑过船,说这海上的事儿,玄乎着哩!当年有个波斯商人,在海上遇着了海鬼,船帆都被撕成了布条子……”
“别瞎说!咱大明朝有上天保佑,三宝太监又是奉了圣旨,怕啥海鬼!听说他身上带着三宝呢——哪三宝?咱也说不清,反正是宝贝,能避灾驱邪!”
正说着呢,鼓乐声就响起来了,三通鼓罢,只见一队亲兵护卫着一个人走上码头。那人穿着一身簇新的官服,面色黝黑,眼神却亮得像夜空中的星,不怒自威。正是三宝太监郑和。他走到船头,对着江水拜了三拜,又拿出一卷黄澄澄的圣旨,朗声念道:“皇帝敕曰:咨尔诸番,自古皆受中国节制……今遣太监郑和,赍捧诏敕,往谕尔国,各务安分守己,共享太平之福……”
那声音不大,却好像带着一股子劲儿,顺着风飘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码头上的人都静下来,看着郑和上船,看着船队缓缓离岸。江面上白帆点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可老百姓心里的话头,才刚刚起了个头。他们不知道,这一趟出海,可不是三年五载能回来的,更不知道,这船队会把元朝流传下来的海上传奇,愣是活出个真模样来。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入茫茫东海。一开始,海面还算平静,蓝天白云,海鸟跟着船飞,船员们忙着收帆掌舵,倒也有序。可没几天,风向就变了,乌云像铅块似的压下来,海浪一个接一个,跟小山似的往船上拍。船身晃得厉害,好多第一次出海的小兵,趴在船舷边哇哇地吐,胆汁都快吐出来了。
郑和站在帅船上,扶着栏杆,眉头紧锁。他虽是太监,可这股子沉稳劲儿,比多少七尺男儿都强。旁边跟着个老船工,姓王,都叫他王老大,据说从元朝末年就在海上跑,见过大世面。郑和招招手,让王老大过来:“王老大,这风势看着不对劲,你见得多,可有什么说法?”
王老大眯着眼瞅了瞅天,又摸了摸船舷的木头,叹了口气:“公公,这海龙王怕是在发脾气呢。要说这海上的事儿,邪乎得很。想当年,元朝的时候,我跟着一个波斯商队跑船,从泉州去忽鲁谟斯。走到半道上,也是这么个鬼天气,风跟刀子似的,浪头能把船掀翻。当时船上有个老回回,怀里揣着本经书,一直在念经。可不管用啊,眼看船就要散架了,突然听见有人喊‘妈祖显灵’!你猜怎么着?只见远处海面上飘来一盏红灯,忽明忽暗,直往我们船这边来。那红灯一靠近,风浪就小了,等红灯过去了,海面跟镜子似的平!”
郑和听得入了神,问道:“妈祖?可是泉州那个林默娘?”
“可不是嘛!”王老大来了精神,“老百姓都叫她妈祖娘娘,说是能保佑出海的人。元朝那时候,朝廷还封她为‘天妃’呢,泉州的天妃宫,香火旺得很。还有啊,我还听说,当年忽必烈打日本的时候,船队在海上遇着大风,好多船都沉了,就有人说,是海龙王不让过,因为日本有‘神风’护着。这海上的事儿,七分靠本事,三分靠运气,还有三分……得靠神仙保佑啊!”
正说着,一个浪头猛地拍在船舷上,溅起的海水泼了两人一身。郑和却没在意,望着翻滚的海面,若有所思。他知道,这趟差事不容易,不光是行船,还要跟各国打交道,语言不通,风俗不同,说不定还有凶险。可他心里有股劲儿,皇上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他就得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