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输开始!”林夏在天文台按下按钮,特制望远镜将第谷超新星的辐射聚焦成光束,通过银线注入生产线的能量核心。那些原本静止的纳米银突然活了过来,像蚁群般搬运着银矿粉末,在玛雅水晶头骨提供的光学定位下,精准地焊接出飞舟的微型轴承。
胡安盯着原料处理区的显示屏,超新星遗迹物质与汞齐合金的反应温度稳定在217℃——这个数字恰好是印加历法中“太阳最高温”的标记。当他将一块飞舟自爆残留的铁-60碎片投入反应釜时,生产线突然加速,原本需要三小时的零件成型,现在仅用四十分钟就完成,且精度比设计标准高出两个数量级。
意外发生在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磁暴干扰了量子纠缠信号,生产线的纳米银突然失控,开始吞噬周围的银矿。赵莽想起蓝图里的应急模块,立刻将明代银印的碎片扔进反应釜。那些狂暴的银液瞬间平静,在地面重组出玛雅祭司的浮雕——他正用手势示意:“平衡,而非贪婪。”
星际通信器
第一条完整的通信器生产线投产时,赵莽的掌心沁出冷汗。这个核桃大小的装置,核心是由量子银液凝结成的纠缠态晶体,外壳则用超新星物质与汞齐的合金打造。当林夏将它对准夜空时,半人马座方向传来一阵细微的嗡鸣,通信器表面的银线亮起,投射出三族文字共同书写的欢迎词。
“验证了祖父的猜想。”赵莽调出五十年前的手稿,祖父曾预言“银是宇宙的通用语言”。通信器突然弹出一段影像:半人马座的星际工厂里,纳米银组成的机械臂正在工作,原料输送带上,能看到与飞舟自爆残骸相同的铁-60同位素纹路。
胡安突然指着通信器的能量读数:“这些数据和秘鲁矿脉的辐射频率吻合!”他的便携式光谱仪显示,超新星物质在生产线中转化的能量波,与安第斯山脉某片古银矿的天然辐射完全同步。赵莽恍然大悟:“三族文明的发源地,本身就是宇宙选定的通信站。”
当晚的庆功宴上,林夏播放了通信器接收的最新信息:半人马座的文明正用纳米银搭建“星际走廊”,而地球的生产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赵莽举起酒杯,透过杯壁看见星尘炉里的银液依旧在闪烁,像无数双来自宇宙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这个刚刚学会对话的蓝色星球。
尾声
半年后,第一艘用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飞舟在西昌发射中心升空。赵莽站在控制塔上,看着船身上的银质纹路在阳光下流转——那是明代星图、玛雅历法与秘鲁矿脉图的完美融合。通信器里传来半人马座的祝贺信号,翻译成中文是:“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孤独的文明找到彼此。”
胡安发来秘鲁矿场的实时画面,新提炼的汞齐合金正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生产线,那些金属流动的轨迹,与五百年前印加矿工在岩壁上绘制的星图一模一样。林夏的声音从天文台传来:“第谷超新星的辐射频率又变了,像是在给我们发送下阶段的生产参数。”
赵莽低头看向掌心,量子银液留下的纹路仍未褪去。他知道,这不是人类征服宇宙的开始,而是三族先人与星际邻居的约定——用尊重差异的智慧,用共生共荣的勇气,在星辰间书写新的篇章。夜空的半人马座依旧明亮,仿佛在回应地面上那道由银线编织的、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光。
天工密码
赵莽的指尖悬在全息键盘上方,星尘炉的蓝光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屏幕上,半人马座传来的星际工厂蓝图正以诡异的规律闪烁——那些看似杂乱的银线纹路,每隔十六段就出现一组二进制的明暗脉冲。林夏刚发来的光谱分析图在一旁跳动:“这些频率间隔,和玛雅水晶头骨的棱镜折射规律完全一致!”
工坊里的量子银液突然泛起涟漪,在地面投射出《天工开物》的扉页虚影。宋应星的画像旁,“巧夺天工”四个字正被纳米银颗粒逐笔勾勒,最后一笔落下时,所有的银线突然同步亮起,将蓝图的标注转化为熟悉的星图——与明代银印上的北斗七星完美重合。
十六进制的星图
凌晨的解码室里,胡安正用秘鲁矿脉的全息模型比对蓝图。那些标注原料产地的符号,在克丘亚语里是“银母”的意思,而它们的排列顺序,恰好对应着安第斯山脉银矿的海拔高度。当赵莽将这些数值转换成十六进制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组坐标,指向南京明故宫遗址下的地宫——那里曾出土过郑和宝船的银质罗盘。
“《金字塔银码》的规律!”林夏翻出玛雅文献的扫描件,十六进制的每个数位都对应着金字塔阶梯的角度。她将蓝图上的银线长度输入换算公式,得出的结果竟与明代《考工记》中记载的船钉尺寸分毫不差。全息投影突然切换,显示出半人马座星际工厂的原料库,那些堆放整齐的超新星物质,标签上的符号正是十六进制与玛雅数字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