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地窖里,他用这具原始特斯拉线圈做了第一次实验。将汞齐块浸入毒河水,把电极接在铁球与地线之间,合闸的瞬间,蓝绿色的电弧击穿水面,像一柄无形的刀插入液体。原本浑浊的电解液突然变得清澈,银灰色的汞齐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解——汞液像被磁铁排斥般沉入池底,而银白色的银粒则像受到召唤,纷纷涌向阴极铜板,三刻钟后,铜板上已积起一层雪似的银膜。
二、99.9%的纯净
提纯的过程让赵莽屏住了呼吸。他用小刀刮下铜板上的银膜,放在玛瑙研钵里研磨。银粉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没有一丝杂质。他取一钱银粉加热熔化,液态的银像镜面般平整,冷却后用银针测试——针尖依旧光亮,没有丝毫变黑的迹象。
"没有汞。"他反复称量,用放大镜观察银锭的断面,连最细微的汞珠都找不到。按照《天工开物》的标准,这种纯度已达"足银"之上,接近皇家贡品的水准。他又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分离出的银都保持着同样的纯净度,最后一次的检测显示,含银量高达99.9%,几乎没有任何汞残留。
这个结果彻底解决了"毒银利用"的核心难题。此前无论是炭火法还是低压电解,总会有微量汞残留在银中,接触久了仍会中毒。而三百伏特的高压电流,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将银原子从汞齐的分子结构中彻底剥离,让两者在电场中形成泾渭分明的分离——汞因密度大沉底,银则因电极吸附附着,绝无交叉污染。
卡门用这种纯银打造了一枚护身符,上面刻着玛雅的玉米神。她戴了一个月,手腕上的溃烂竟开始愈合——没有汞毒的银,不仅能流通,还能像普通金属一样被佩戴。部落里的老人捧着银锭落泪,他们终于能再次触摸白银,而不用担心手掌溃烂,这种失而复得的触感,比银子本身更珍贵。
"不是所有的银都带着诅咒。"赵莽看着那具黄铜线圈,"只有被汞锁住的银才是毒的,当电流足够强,就能把银从诅咒里救出来。"
三、最快的速度
效率的提升同样惊人。赵莽做了对比实验:在十伏特电压下,分解一斤汞齐需要两个时辰;而三百伏特的电流,只需一刻钟就能完成,速度提升了八倍。更重要的是,高压电流能穿透更厚的汞齐块,那些原本需要砸碎才能处理的大块硬块,现在只需浸入电解液,就能在电弧作用下从内部瓦解,银粒像春芽般从汞的包裹中钻出。
西班牙人的废料处理场成了他们的"银矿"。卡门带着族人,趁夜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汞齐块运到秘密电解点。三百伏特的电弧在毒水里炸开蓝绿色的火花,银的分离速度甚至超过了西班牙人倾倒废料的速度。有一次,他们在一夜之间处理了五十斤汞齐,得到的纯银足够换三个月的玉米。
"速度就是安全。"赵莽改进了线圈的供电方式,用四组竹轮带动曲轴,让电压能稳定在三百伏特左右。分离速度虽然略有下降,但装置不易损坏,还能在雨天使用。"他们用马车运废料,我们用电弧抢时间。"他指着那些连夜运转的电解池,"只要速度比他们快,就能在被发现前把银运走。"
西班牙人很快察觉到异常。河岸边的汞齐废料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市场上的玛雅纯银越来越多。他们加大了巡逻力度,甚至在夜间点燃火把沿河守卫,但那些电解点总像幽灵一样出现在防线之外——三百伏特的高压让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火把照亮之前,银已经被炼出,装置也已转移。
一个监工在日记里写道:"那些印第安人像是掌握了魔法,河水在夜里会发出蓝光,而我们的汞齐块就像被无形的手取走了银,只剩下无用的汞渣。"他不知道,那蓝光是电弧击穿水面的光芒,而那无形的手,是三百伏特电压形成的电场力。
四、跨卷的伏笔,破局的钥匙
赵莽在研究那具原始特斯拉线圈时,发现了一个刻在底座上的符号——与《跨卷伏笔》里记载的"雷电标记"完全一致。他忽然明白,这种技术并非西班牙人独有,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人探索过用电分离金属的方法,只是未能突破关键的电压阈值。
"三百伏特是道坎。"他在石板上补充电解池的改进说明,"低于此则余汞未尽,高于此则银亦受损。"这恰好解释了为何低压电解始终无法彻底去汞——电压不够,就像用钝刀割肉,总会留下残渣;而三百伏特的高压,恰是那把锋利的刀,能干净利落地完成分离。
他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波托西。大明南方诸省的银矿也面临汞毒难题,矿工因汞中毒死亡率极高。如果能将三百伏特的电解技术引入大明,用原始特斯拉线圈提供高压,就能既提高银产量,又减少矿工伤亡。"跨卷的伏笔,终将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他在给大明的信里写道,附上了线圈的制作图纸和电压参数。
离开波托西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