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锦衣卫1 > 018

018(3/11)

银。更可怕的是,峡谷里的草木全都长得奇形怪状——玉米杆弯成螺旋形,土豆表面布满汞珠似的疙瘩,连蜥蜴的鳞片都变成了银白色。

    "他们在圈地。"赵莽站在山顶,看着河流两岸的烟雾,"用毒河画出的边界。"他发现,凡是河水汞含量超过153斤/日的区域,印第安人都会因恐惧"银水诅咒"而逃离,而西班牙人则趁机占领这些土地,开采新的银矿。那些反光的数字,既是殖民者控制废料排放的暗语,也是恐吓印第安人的工具。

    他在作坊的仓库里找到了更确凿的证据。一本羊皮账簿上记着:"以水银划界,凡见'七·十三'之处,即为禁区。"旁边还画着简易地图,标注着里科马河沿岸的七个村庄和十三处矿洞,每个标记旁都写着"153"。这些数字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波托西的土地分割成一个个死亡陷阱。

    卡门的弟弟就是掉进了这个陷阱。他跟着一群孩子去上游找干净的水源,却误闯入汞浓度最高的河段。当人们发现他时,孩子的眼睛已经变成了银白色,嘴里不断念叨着"七道线,十三道线"。赵莽剖开他的胃,里面没有食物,只有一层银灰色的汞膜,像贴了张薄薄的锡纸。

    四、破译的密码

    赵莽决定揭开这个秘密。他带着卡门潜入作坊,在冶炼炉旁装了一个陶罐,收集每日排出的汞渣。半个月后,陶罐里的汞渣正好装满,称重时不多不少,正是153斤。他又在不同河段测量汞含量,发现凡是能看到"7·13"反光的地方,汞浓度都稳定在同一数值——这是殖民者通过精确控制排放,人为制造的"诅咒边界"。

    "他们懂玛雅的数字。"赵莽指着账簿上的符号,"甚至比印第安人更懂。"那些西班牙传教士在教会学校里教授玛雅历法,表面是传播宗教,实则在研究当地人的信仰,将其转化为统治工具。银水反光显现的数字,不过是利用光学原理和化学规律设计的骗局。

    当他把这个发现告诉长老时,老人却摇着头烧掉了他的记录:"知道真相又如何?我们打不过那些带着火枪的魔鬼。"但卡门却把这个秘密藏在了心里。她开始偷偷教村里的孩子认识汞的特性——如何通过观察鱼的反应判断河水毒性,如何用草木灰吸附水中的汞,如何在"7·13"的反光出现前逃离。

    崇祯十二年的秋天,里科马河突然爆发了一场洪水。泛滥的河水冲毁了西班牙人的作坊,那些装汞的陶罐被冲得粉碎,银灰色的液体在洪水中扩散,却也稀释了下游的汞浓度。当洪水退去后,卡门在河岸发现,水面的反光变成了"1·0"——按照玛雅历法,这是新生的数字。

    赵莽在给大明的奏报里,附上了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上面用朱砂标出了波托西银矿的汞污染区域。他在结尾写道:"红毛夷以毒河为界,以数字为咒,其心之毒,更胜水银。然天道循环,水能载毒,亦能解毒,正如玛雅人所见,终结的数字之后,必是新生。"

    许多年后,当考古学家在波托西的河床下挖出那本烧焦的羊皮账簿时,"153"这个数字依然清晰可辨。而在沿河的玛雅村落里,老人们还在讲述着银水的传说,只是故事的结尾变了——那些反光的数字不是诅咒,而是祖先留下的警示:当河流开始计数时,便是人类该醒悟的时刻。

    河床下的毒银:双重阴谋的汞齐证据

    赵莽的靴底第一次踩到硬物时,还以为是块普通的河卵石。崇祯十二年深秋的河水已经刺骨,他弯腰从泥里抠出那块东西——拳头大小的硬块泛着暗灰色,表面凝结着一层银霜似的结晶,用指甲一划,竟露出里面细密的银星。他把硬块扔进随身携带的锡罐,罐底立刻传来"咔嗒"声,像有金属在蠕动。回到临时搭建的草棚,他用小刀剖开硬块,一股刺鼻的腥甜气扑面而来,断面处的银白色液体正顺着刀刃缓缓流动,在灯下闪着狡黠的光。

    一、60%的银,100%的毒

    "是汞齐。"赵莽用银针挑起一点银白色液体,针尖立刻变得乌黑。他取出天平仔细称量,将硬块碾碎后加热,银白色的汞在陶锅里沸腾成淡蓝色的蒸汽,最后剩下的银渣竟有三两重——这块从河床淤泥里捡来的东西,含银量足足有六成。

    这个发现让他后背发凉。在大明的矿场,含银量超过三成的矿石就值得开采,而眼前这60%纯度的银块,却像块被下了咒的宝贝,谁碰谁遭殃。他想起江西铅山的矿工曾告诉他,汞齐虽然能粘住银子,可汞蒸气能蚀穿肺腑,"十丈之内,飞鸟不落"。他用这块汞齐在猪肉上划了道口子,第二天,猪肉接触的地方就烂成了黑窟窿,连苍蝇都绕着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卡门在草棚外不安地搓着手。她见过西班牙人处理这种"银泥"——工人们戴着浸过醋的麻布口罩,用木铲把汞齐铲进特制的铅桶,然后在深夜倒进河里。有一次她偷偷捡了块被丢弃的汞齐,想刮点银子换玉米,结果手指肿了半个月,指甲缝里总渗出银灰色的脓水。"长老说,这是被诅咒的银子。"她指着赵莽锡罐里的硬块,"白皮肤的魔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