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锦衣卫1 > 007

007(7/11)

全激活——这也是时空管理局急于找到它的原因。”

    模型的银铁齿轮在此时突然卡壳。赵莽拆开查看时,发现齿牙间缠着些细小的银矿粉末,正是墨西哥硫磺煤的残留——这些粉末在光带能量中会产生微量膨胀,导致齿轮咬合不畅,而解决办法就藏在残章的空白处,用朱笔写着“以墨涂齿”,墨家特制的防腐墨能隔绝硫磺腐蚀,这是宋应星针对银矿特性设计的细节。

    “他连银矿的硫磺腐蚀都算到了。”赵莽用毛笔蘸着防腐墨涂抹齿轮,银铁表面立刻形成层黑色的保护膜,“这模型不是空想,是能实际应用的技术,只是需要完整的玉玺才能发挥全部潜力。”

    夕阳西下时,他们将模型放在船坞动力核心的废墟上。当玉玺光带再次启动模型,蒸汽推动活塞的声响与远处浑河的水流声产生共鸣,银铁齿轮的转动频率竟与入海口的潮汐完美同步——这是宋应星“天人合一”设计的终极体现,让蒸汽机的力量融入自然节律,而非对抗。

    “完整的蒸汽机,应该像船坞这样。”赵莽望着周围的断壁残垣,“以大地为铁锅,以河流为水源,以玉玺为核心,用蒸汽的力量驱动文明,而非战争——这才是‘水沸为汽,汽推铜轮’的真正含义,被时空管理局扭曲的技术,本该是造福而非毁灭的工具。”

    模型的光带在暮色中渐渐熄灭。赵莽小心地将其拆解打包,铁锅、活塞、齿轮被分别裹进防潮的油布,与《天工开物》残章一起放进特制的木箱——这是西行的重要行李,不仅是技术证明,是宋应星留给后人的警示:任何技术的力量都需要制衡,就像这模型的蒸汽,必须有玉玺光带的引导,有墨家机枢的约束,有银铁齿轮的节律,才能转出真正的“千斤之力”,而非失控的灾难。

    离开工坊时,赵莽最后看了眼模型留下的蒸汽印记。在夕阳的余晖里,那团淡淡的白汽像幅微型的蒸汽原理图,在船坞的尘土上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真正的智慧从不是闭门造车,是像这模型一样,将不同文明的技术精华融会贯通,在制衡中找到属于人类的、可持续的力量。而他即将西行的路,就是为了找回这份被割裂的平衡,让完整的玉玺与蒸汽机,在玛雅星图的见证下,重新转出和谐的“千斤之力”。

    第八章 残篇与共振

    立夏的蝉鸣穿透船坞的断墙,赵莽看着蒸汽机模型的白汽在空气中消散。墨家后裔赵衡用铜勺接住冷凝的水珠,水珠顺着勺柄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这是模型最明显的缺陷,蒸汽推动活塞后便化作无用的水汽,无法回流至铁锅,像条没有闭环的河流。

    “缺‘汽循环’装置。”赵衡的手指在模型底座的凹槽处摩挲,那里有圈细密的螺纹,显然是预留的接口,“《天工开物》原书有‘杀青篇’,专讲水汽循环之法,可惜流传下来的版本都缺失了这部分——宋应星定是把解决方案藏在了那里。”

    苏半夏突然将血滴子齿轮放在模型旁。当银铁齿轮的转速达到每秒三转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血滴子的残片开始微微震颤,齿牙间的“巧夺天工”刻痕与模型齿轮的纹路产生共振,发出的嗡鸣频率完全一致。她取出《飞颅夜雨》的抄本对照,发现这种频率与记载中血滴子的机械波参数分毫不差。

    “蒸汽技术能兼容西洋机械!”赵莽盯着共振的齿轮,模型的白汽在机械波推动下形成细小的漩涡,竟顺着底座的螺纹缓缓回流,虽然量极少,却证明两种技术存在隐秘的共鸣,“宋应星晚年见过西洋机械,他设计的齿轮转速,本就预留了兼容的频率。”

    赵衡翻出墨家祖传的《杀青考》残卷。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个奇怪的铜制构件,像个倒置的漏斗,底部连接着螺旋状的管道——这是“汽循环”装置的雏形,漏斗收集冷凝水,螺旋管利用齿轮余热重新加热,再送回铁锅,形成完整的闭环。残卷旁注的小字显示,这种设计需“借机械波之力促回流”,正好与血滴子的频率特性吻合。

    “缺失的‘杀青篇’定是记载了这个。”赵莽将铜制构件的尺寸与模型底座的螺纹比对,严丝合缝,“宋应星把墨家的循环理念、西洋的机械波特性、银矿的导热性融在了一起,只是没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这才让后人以为蒸汽技术是单向的消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按《杀青考》的图纸制作了简易循环装置。当血滴子齿轮与模型齿轮同步转动时,机械波推动着冷凝水顺着螺旋管爬升,虽然回流效率只有三成,但模型的持续时间从一刻钟延长到两刻钟,活塞推力的衰减速度明显放缓。赵莽注意到,墨西哥银矿的成分在机械波中变得异常活跃,像在给螺旋管加热。

    “西洋机械不仅能兼容,还能增效。”苏半夏用银镯测量管道温度,加装血滴子齿轮后,管壁温度比之前升高了七度,“这就是宋应星的高明之处,他不排斥西洋技术,只是要让它们融入墨家的循环体系,就像让血滴子的机械波为蒸汽循环服务,而非用于杀戮。”

    赵衡突然发现模型齿轮的磨损痕迹很特殊。齿牙的受力点与《飞颅夜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