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玉突然爆发出刺眼的光。女人的真眼闪过震惊,她机械臂上的星纹开始发烫,六芒星阵的每个顶点都渗出蓝烟,浓度比为1:√2。“不可能……”她的机械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教会典籍里说六芒星与东方阵法水火不容!”
“那是安德烈改了典籍。”赵莽的军靴踏上块悬浮的青铜镜,镜面反射的红光在六芒星中心组成太极图,“1623年利玛窦写给罗马的信里说,他在徐光启的算珠上,发现了六芒星的平衡密码——每颗算珠的直径,都是孔径的√2倍。”他突然将激光束调至最大功率,两道红光像两只手,将空中的两块玉慢慢推近。
当玉块的断口在142.1度角接触的瞬间,六芒星阵突然逆向旋转。赵莽看见女人机械臂上的星纹与玉面的螺旋纹连成一体,形成个立体的“衡”字,笔画的粗细比严格遵循1:√2。重力仪的读数开始稳步回升,7.60、7.80、8.00,每次跳跃的幅度都比前次增加0.2x√2。
“你看星阵的中心!”小林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激动的颤音,“六芒星的两个三角形正在重组,夹角稳定在142.1度!”全息屏上,全球各地的六芒星装置都在同步调整,与王恭厂的璇玑玉阵形成跨越洲际的共振,能量波的频率比为1:√2。
女人的机械臂突然松弛。她看着残玉断口处的星纹与璇玑玉的太极图完美咬合,那里刻着个极小的十字与太极共存的图案——是利玛窦的笔迹。“祖父说这是亵渎……”她的真眼滚出泪水,泪水在红光中凝成六棱形的冰晶,棱角角度正是142.1度。
“是共生。”赵莽的激光束慢慢减弱,两块玉在六芒星与八卦阵的中心悬浮,蓝光与红光交融成淡紫色,“万历四十六年,利玛窦用六芒星阵帮徐光启稳定过地脉,当时的重力值,就是9.72。”他指向地面的裂缝,新长出的岩层里,能看见六芒星与八卦的结晶共生,两者的硬度比为1:√2。
重力仪的读数“嘀”地一声定格在9.72。女人的机械臂突然展开,六芒星阵的投影在地面组成完整的能量网,与璇玑玉阵的蓝光交织,每个交点都发出142.1度的光脉冲。“原来……”她的声音带着解脱,机械脊椎的嗡鸣变成柔和的共振,“典籍里的‘水火不容’,是‘水火相济’的误写。”
赵莽捡起融合后的玉块。玉面的六芒星与太极图形成双螺旋,旋转方向相反,速度比1:√2。他想起徐光启手稿里的最后一句话:“术有中西,道无南北,142.1度,是天地写给万物的和解信。”
异常区的悬石全部落地时,南京城的钟声恰好敲响。赵莽抬头看见,六芒星与八卦阵的光在夜空组成巨大的星图,北斗七星与猎户座的腰带在142.1度角交汇,形成道跨越东西的光带,宽度比为1:√2。
“全球监测网说,所有重力异常区都恢复正常了!”小林的欢呼声里带着哽咽,“六芒星装置的能量转化率,是以前的√2倍!”
赵莽将玉块放进纪念台。女人的机械臂轻轻覆在他的手上,两人掌心的烫伤(她的六芒星烙印,他的太极图烫伤)在玉面的光中慢慢愈合,形状恰好组成142.1度的角。“安德烈说的‘失衡’,其实是两种文明在找共鸣的角度。”她的真眼望向夜空,“就像这枚玉,缺了哪一半都不行。”
月光穿过云层时,纪念台的玉面泛起柔光。赵莽和女人同时转身,他们的影子在地面拉得很长,与纪念台的夹角都是142.1度,像两个跨越时空的注脚,写在天地的平衡之道上。
远处的量子实验室传来新的捷报:利用双阵共振原理研发的重力调节器,能让哈雷彗星的变轨角度稳定在安全阈值的1\/√2。赵莽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就像142.1度的角,永远在提醒世界:真正的强大,不是独霸一方,是像六芒星与八卦阵那样,在差异中找到共生的角度。
虹跨遗址
接触的瞬间,赵莽的视网膜被强光淹没。太极图的扭曲纹路像被看不见的手抚平,阴鱼的蓝紫色与阳鱼的橙红色沿着142.1度的交界线重新流淌,断裂的分子螺旋在空中划出银亮的轨迹,每个连接点的角度都精准得如同量过——71.05度,恰好是142.1度的一半,也是构成黄金螺旋的关键角度。
“不可能……”女人的机械臂垂落肩头,残玉与璇玑玉的融合处渗出温润的白光,将她的真眼映得透亮。悬浮的砖石在光中打着旋下落,每块砖的旋转圈数都是前一块的√2倍,落回地面时自动归位,拼成完整的明代青砖地面,裂缝处新生成的晶体,硬度是旧砖的1.414倍。
赵莽的掌心贴着融合后的玉面。玉温稳定在36.5c(人体恒温),比之前的灼烫降低了√2倍。他看着重力仪的数字攀爬过最后一个刻度——9.72,这个在时空中反复出现的数值,此刻像颗沉稳的心跳,在检测屏上画出平直的线。异常区边缘的蒲公英突然绽放,绒毛带着种子升空,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