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256章 钢铁厂

第256章 钢铁厂(1/2)

    1855年4月28日清晨,重庆城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天色尚有些朦胧。

    汉斯和奥托等几个西方人,此前休息了几日,以消除长途旅行的舟车劳顿。

    萧云骧带着他们,悄然从重庆城内府衙出发,朝着七八十里外的铜罐驿镇赶去,西王府的重庆钢铁厂便坐落于此。

    此时的重庆城,如刚苏醒的巨人,正缓缓舒展身躯,开启日常的一天生活。

    城内老街巷里,青石板路在微弱天光下泛着清冷的光。街边木质房屋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屋檐下,一串串干辣椒和腊味在微风中轻晃。

    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一家早点铺子率先亮起灯。

    老板娘睡眼惺忪,熟练点燃炉灶柴火,火苗舔舐锅底,不多时,锅里的水便咕噜咕噜翻滚起来。

    王姓老板在一旁案板上忙碌,将新鲜面团反复揉搓、切块,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片,手法娴熟,转眼间,一张张面皮便准备妥当。

    生好火的老板娘走到案板旁,拿起面皮包上剁碎的肉馅,手指翻转跳动,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包子瞬间成型。

    蒸笼里热气弥漫,包子香气飘散开来。

    待到天刚麻麻亮,十来名男子骑马从街心走来。

    见早餐店已开门,他们便围拢过来,将仅有四五张桌子的小店坐得满满当当。

    看服饰,大多是西军士兵,中间还有几个穿着洋装的洋人。

    王老板赶忙招呼客人,和自家婆娘忙活起来。

    这些人每人点了一碗面,还吃了七八笼包子。

    用餐时,天渐渐亮了。

    人群中有几个洋人,正叽叽咕咕和一个西军长官模样的人说着什么,时而传来一阵笑声,说的却是王老板听不懂的洋话。

    重庆城西军众多,各种洋教师,洋工匠也不少,王老板夫妇早已见怪不怪。

    那群人吃完,一个护卫模样的人过来付了钱。

    那个蓝眼睛的年轻洋人,还特意来跟王老板打招呼。

    他一边用手绢擦着额头汗水,一边给王老板竖大拇指,操着磕磕绊绊的中文说道:“面好……好吃,少……少放辣。”

    身旁的西军长官笑着解释:“老板,他说你的面好吃,只是他们刚到重庆,还吃不惯这么辣,过段时间就好了。”

    众人一阵嬉笑,骑上马缓缓离去。

    看着众人远去的背影,老板娘撇撇嘴,不满道:“这洋人长得人高马大的,怎么就吃不得辣呢?”

    “我在他那碗面里,就放了半勺辣椒,咋就把他辣得满头大汗了。”

    萧云骧骑在马上,带着奥托、汉斯、威廉及一个警卫班,沿着重庆城的青石板街面缓缓前行。

    看着被辣得不停用水囊喝水的汉斯等几个普鲁士人,他暗自好笑:这个时代的普鲁士人,真就这么不能吃辣?

    怪自己疏忽,忘记提前给店老板打招呼了。

    此时,街道渐渐热闹起来。

    卖菜的农夫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悠长的叫卖声“新鲜的白菜,春笋,黄瓜,四季豆咯”在街巷间回荡。

    剃头匠早早在街边支起摊子,一张椅子、一个新式煤炉、一盆热水、一套工具,便是他谋生的全部家当。

    茶馆门也开了,伙计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清扫地面、收拾凌乱的桌椅,准备迎客。

    众人走出金汤门,只见三三两两的妇人,有说有笑地结伴来到江边,将家中衣物放在石板上,用棒槌用力捶打。

    继续前行,离开城边的各种厂房区,便进入了田野。

    江畔台地,连片的冬小麦田绵延起伏,麦浪间泛起青黄波纹,农人在江岸弯腰剔除杂稗。

    大片油菜田里,油菜植株高及人腰,角果密布枝干。

    田间一名老农见萧云骧一众从道边走过,只看了一眼,便不再关注,自顾自地用拇指碾开果荚,查验籽粒成色。

    低洼水田里,农夫赶着水牛,铁犁翻起一排排整齐的泥块。

    田角秧棚内,嫩绿稻秧齐整排列,棚顶盖着茅草以防倒春寒。

    清晨时分,田野人少,众人便加快马速。

    到中午时候,翻过一道小山梁,一座巨大的钢铁厂出现在眼前。

    这座占地约数平方公里的钢铁厂,如同一头巨兽,横亘在綦江与长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上。

    东侧是人工填筑的玄武岩堤坝,紧靠着宽阔的长江。

    整个厂区轮廓似倒置的青铜鼎,三足分别是铁矿码头、焦炭码头与成品集散地。

    鼎腹被二三十座高炉填满,数根巨大的烟囱喷出浓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硫磺和铁腥味。

    远远望去,两江交汇之处,江水奔腾,波涛汹涌。

    綦江的水清澈而湍急,长江的水则雄浑而壮阔,二者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一幅波涛翻滚的画面。

    江面上,一艘艘巨大的木船穿梭往来,有的满载铁矿石、煤炭等原料,从上游矿山源源不断运往钢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