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美国弗尼及亚军校上学的时候学的,咋样?
比那个英国上尉强吧?”
说完,孙师长突然收起笑容,
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他从抽屉里掏出一份电文,
语气凝重地对古之月说:
“远征军长官部昨天抵达因帕尔,
史迪威将军点名要咱们新 38 师派警卫部队。”
窗外的雨声突然变得异常猛烈,
仿佛是大自然在宣泄着某种情绪,
那雨点狠狠地砸在铁皮屋顶上,
发出阵阵沉闷的声响,
宛如擂鼓一般。
在这嘈杂的雨声中,
孙师长的声音却显得格外清晰。
他的手指缓缓地划过地图上的一个红点,
然后对站在一旁的古之月说道:
“古之月,你带领侦察连负责长官部的外围警戒。”
说罢,他轻轻敲了敲古之月的钢盔,
继续叮嘱道,
“如果人员不够的话,
就去 112 团、113 团挑选。
记住,老子给你一个特权:
只挑那些打过鬼子的老兵,
那些新兵蛋子一个都不要!”
雨夜的征兵处,人头攒动,
挤满了前来应征的人。
赵大虎和他的弟弟赵二虎堵在门口,
两人身材魁梧,满脸横肉,
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
显得十分霸道。
只听赵大虎高声喊道:
“俺们只要跟鬼子拼过刺刀的!”
而在征兵处里面,
孙二狗则举着花名册,
正快速地念着名字。
他的河南话就像连珠炮一样,
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商国柱,缅北战役砍断三根鬼子枪刺,要!
李狗剩,伊洛瓦底江用手榴弹炸沉鬼子竹筏,要!”
古之月静静地站在屋檐下,
看着那些新兵们在雨中列队。
雨水顺着他们新换上的英军雨衣滴落,
虽然这些雨衣能够遮挡一部分雨水,
但却无法掩盖住他们眼中的光芒——
那是一种在雨林中杀出血路的决绝,
是在江湾里死里逃生的坚韧。
他摸了摸腰间的勃朗宁,
枪柄上的 \"觅诗\" 刻痕在雨夜中若隐若现,
突然想起孙师长的话:
\"警卫长官部,
比打鬼子还重要,
因为你们代表着中国军人的脸面。\"
当集结号在雨中吹响时,
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层层雨幕,
直直地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新组建的侦察连已经集结完毕,
人数达到了百人之多。
徐天亮站在队伍中,
兴奋地数着刚刚领到的汤姆森冲锋枪。
他的金陵话中带着一丝得意:
“老子现在鸟枪换炮啦!
汤姆森配刺刀,
看哪个鬼子敢靠近长官部!”
就在这时,
徐天亮注意到古之月正望着东方发呆。
他好奇地走过去,低声问道:
“连长,你是不是想嫂子和小侄子了?”
古之月没有回答,
只是默默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全家福。
那张照片已经有些磨损,
边缘被雨水打湿,
但妻子凌觅诗的笑容却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
他知道,此刻的因帕尔正在下雨,
而千里之外的中国,
或许正晴空万里。
但无论晴雨,
总有一群穿着破旧军装的中国军人,
在异国的土地上,
用他们的热血和尊严,
为身后的祖国撑起一片天。
\"出发!\"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雨夜中炸响,
这是一声充满力量和决心的命令。
百人队列整齐划一地同时踏响红土路,
发出的声响如同战鼓擂动,
震撼着整个黑夜。
溅起的泥点如雨点般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新军装上,
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威严。
他们的身姿挺拔如松,
步伐坚定有力,
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他们的存在和决心。
远处,远征军长官部的灯火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宛如指引方向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