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乘坐热气球去三国 > 第208章 霹雳车

第208章 霹雳车(1/2)

    投石机或者叫发石车,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占比很重,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神。

    从先秦时代的轻型杠杆式投石机,到后来唐宋时期的霹雳车,再到后来元明时期,发展到巅峰的回回炮,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战场之上,直到火炮的出现,才终结了投石机的战场神话。

    这其中威力最大的,当属蒙古人用的回回散,可以把重达百斤的石头,投射五百米远的距离。

    这个距离,在冷兵器时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摧山破城,只若等闲。

    蒙古人曾经在内沙布尔之战中,用三千多台投石机摧毁了花刺之模的防线,这也让投石机成为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核心武器。

    回回炮的原理,刘浪适知道的,大致的图纸也能画出来,可回回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占地面积太大,而且操作繁琐,一架投石机就得上百人操作。

    可是剑阁关外,地势狭窄,一次性最多容纳二十多人同时进攻,想要摆开这么大的投石机根本不可能。

    但是小型的投石机,只能投射四五斤重的石头,威力又不够。若是为了增加威力,加重石头的重量,射程又达不到。

    考虑到这次攻城,目的只是拿下剑阁,而不是彻底摧毁剑阁的城墙,发射的石弹威力,不需要摧毁城墙,只要能对人造成杀伤就够了。

    所以刘浪根据回回炮的配重发射原理,更改了关键部位的材料,用钢铁替代了原本的木制杠杆。

    减小石弹重量,从原本的100斤减小到20斤左右,将投石机的射程从原来的五百米提高到一千米。

    20斤的重量从十几米的天上落下,光是石头的自重就能砸死人,哪怕戴着头盔,也一样。

    更不用说从几百米外抛射过来时,石头上所携带的动能,打到人身上,运气好的骨断筋折。运气不好的,直接砸出一个窟窿也是有可能的。

    操作的人手也从原来的上百人,减少到三十人。

    然后再采取阶梯布置,分段发射的战术,就可以有效的压制城头的敌人。

    守城一方除非拥有同样射程的投石机,把攻城的投石机全部摧毁,否则就只能冒着被石头砸死的风险,登上城墙守城。

    只能挨打不能还手,对守城一方的士气打击,以及杀伤力都将是巨大的。

    当然守城一方也不可能让自家的士兵傻乎乎的站在城墙上,排着队的被砸死,肯定会让他们进入城楼躲避。

    这样一来,当攻城者发起进攻时,有了投石机的掩护,不用担心城上随时可能落下的滚木礌石和枪林箭雨,那就很容易冲上城墙。

    双方一旦在城头遭遇,那就是狭路相逢的白刃战,抹平了地利的差距,双方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各自士兵的装备优良和精锐程度。

    在这一点上,刘浪可以拍着胸脯的告诉所有人: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全都是垃圾。

    公输述果然不愧是专业的,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打造出来一架样品。

    经过实验之后,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只需要在一些细节方面做一些更改,就可以大批量的投入使用。

    比如石弹的重量,如果只是追求对人员的杀伤力的话,在几百米开外的地方,二十斤的重量,和五六斤的重量,打到人身上都能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使用这么重的石弹,可以改为五六斤重的小型石弹,然后每台投石机一次发射四五发石弹,这样能够增加石弹的发射效率,提高杀伤频率。

    果然,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的人来搞。

    到底是家学渊源呐。

    刘浪大喜,重赏了公输述,并调拨三千后勤的民夫,连同军中的木匠一起交给公输述指挥,命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一百二十架投石机。

    这是刘浪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详细测算出来的结果。

    即便是射程高达一千米以上,采取梯次布置,以剑阁关外的场地,也最多只能同时布置一百二十架投石机。

    再多的话,就会影响到大军的冲锋路线。

    但这也足够了。

    剑阁毕竟只是一座夹在两山之间的关隘,比不上襄阳这样的大城。

    它的城墙长度十分有限,主要的倚仗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窄地利。

    如今有了投石机,城墙上站不住人,自然也就没办法‘一夫当关’了。

    一百二十架投石机,因发石如同霹雳,被命名为霹雳车。

    呈梯形布置在剑阁关外,距离城墙最远的有八百多米。

    距离城墙最近的也有三百多米,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远程武器的打击范围。

    不论是弓箭、弩箭还是布置在城头的投石机,都不可能对远在三百米外的目标造成有效杀伤。

    可以说,霹雳车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整个大汉来说,都是降维打击。

    霹雳车的操作很复杂,每发射一次大约需要十到十五分钟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