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召令刚下,短短一个月之间,大汉各地的小学、中学如春笋般冒出。
为了确保新式学堂的创立,学部尚书牛金星又亲自派了一众得力干将下乡查访。
严格执行总理衙门所发公文,做到每一里至少有一个小学堂。
每一县不低于五所中学堂,每一府至少有三所大学堂。
面对这种差事,上头是真金白银地拨钱拨粮。
连龙椅上的大汉皇帝刘平都亲自盯着,可见此事重要的吓人。
而刚被考成法这根铁鞭子抽得皮开肉绽、心有余悸的各级官吏们。
此刻面对学部派下来的专员,那叫一个上下一心。
一个个不是拍着胸脯,就是当场便赌咒发誓,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给学部的专员看。
配合!必须全力配合,谁敢不配合,那就是跟整个大汉的官场过不去。
嘿,这不明摆着么!
钱是朝廷出的,各种制度也是朝廷定的。
各级官吏只需奉命执行,这相当于是白送一个捞政绩、刷民调的天赐良机啊!
就好似皇帝亲自下场免费给你搭好戏台子,锣鼓家伙都预备齐全了。
就等着官员们上去演一出“爱民如子”的青天大戏给上头看,给天下人看!
这种时候要是哪个不开眼的,还敢推三阻四、阳奉阴违,那可就真是老寿星上吊嫌命太长了!
任何中央政府传达下来的命令,只要得到了地方上的全力支持,那便十分顺利了。
因此,各地学堂的建设很是快捷,一月的时间便冒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小学堂。
而大学堂的建设则比较费时了,毕竟大学的规模实在太大。
许多校舍并不能像中学、小学堂那样,沿用明朝之时留下来的屋舍。
不过一切都还有时间,按照刘平所制定的学期。
小学为六年的学年,面向十岁以下的适龄孩童开放。
中学则短了许多,只有单单的四年,面向十岁以上孩童开放。
这意味着,等到大汉第一批大学生出现之时,至少也该在四年之后了。
因此,大学堂的建设并不是迫在眉睫之事。
眼下摆在刘平面前最重要的,是关于小学堂和中学堂的食宿问题。
既然已经决定了学堂都是免费入学,刘平索性便将福利做到最好。
主要是免除了各地学堂的饭钱和杂费,每日以三餐供应,按当地县衙的伙食标准严格执行。
简而言之,官员众衙役们吃的是什么,本地的孩子们就该吃什么。
一定下此事,刘平便下旨严查,不仅学部派出的专员要查。
各地安插的黑衣卫探员要查、御史台的分院要查,大理寺在各县的分寺也有权查访此事。
刘平对于伙食标准制定的如此严格,那是有一定原因的。
如果天天上学连饭都吃不饱,人类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哪还有孩子愿意去上学,有心思去认字。
二就是以此为饵,引导各地的百姓主动将孩子送入学堂之中。
俗话说的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在生产力并不高度发达的明末,少一张嘴吃饭,便能减少一个家庭很大的负担。
当然了,这也是刘平变相安抚民心的一个手段。
大汉新政的改革,就如一口入喉烈酒般猛烈。
一切太过于操之过急,便会引得人心惶惶,百姓担心朝廷朝令夕改。
如今刘平此举,正是恰到好处的安抚了民心。
毕竟自私是人的天性,只有好处真的落在身上之时,人才会真正的感恩戴德……
一切都在稳步的进行,而一大批因为大汉分科取士,没有着落的读书人也有了活计。
特别是小学堂所招的老师,不管你是以前大明朝的童生或是秀才。
只要是识字的,能背诵一遍《千字文》和《三字经》的,皆可以选择去小学堂当国文老师。
而要是被选上了,按照学部刚颁发的教师薪资条例。
即便是最基础的小学老师,一月也可得二两三钱银子的月钱。
二两三钱银子听起来不多,可按照明代的购买力。
就拿太平年岁,万历新政时期来举个例子。
二两三钱银子便可以买三石米,一石米在120斤左右。
三石米便是283公斤,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半年了。
而一个明代最底层,打短工的收入,日薪仅在三分或是五分银子。
想要赚够二两三钱银子,至少需要两个半月的光景。
可以这样一说,只要成了小学老师,收入便攀升到了社会的中层。
这对于广大因为读书、什么生存本领都没有的书生来说,简直就是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