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立渊传 > 第233章 雪夜下东海

第233章 雪夜下东海(2/3)

满是担忧。

    立渊摆摆手,望着涌入瓮城的亲兵,忽然笑了。这场雪虽险,却也彻底搅乱了邺军的判断;这一路虽难,却终究没错过最佳时机。

    暴雪如怒涛拍打着铁门关的城楼,杨轼的甲胄上凝结着冰碴,掌中的长剑却仍在微微发烫——那是刚刚砍翻赵擒虎副将时溅上的血。他站在垛口前,望着关外被风雪吞没的旷野,耳边还回荡着赵擒虎残部溃逃的哭喊声。

    “王爷,关隘已尽数拿下!”亲兵跪地禀报,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

    杨轼没有回头。他的手指抠着冰冷的城砖,指节泛白。铁门关的城楼很高,能望见东南方向隐约的火光——那是东海城的方向,此刻想来已落入立渊之手。这个认知像冰锥,狠狠扎进他早已乱成一团的心里。

    “呵……”他低笑一声,笑声里裹着血沫。从杀刘公公那一刻起,他就没有回头路了。可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只是想带兵回东都,问问父皇为何会轻信立渊的挑拨,为何会派人前来训斥自己,而且词句激烈,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关外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穿透风雪落在城楼下。杨轼低头望去,只见北境王身披玄甲,骑着一匹白马立在雪地里,身后五千骑兵如铁铸般列阵,却没有攻城的架势。

    “轼儿!”北境王的声音苍老却洪亮,撞在城砖上反弹回来,“打开城门,跟叔公回东都去!有什么话,咱们当面跟你父皇说清楚!”

    杨轼的心猛地一抽。北境王……那个在他八岁时把他接到北境,教他骑马射箭、教他读兵书的老人。那年他在雪地里摔断了腿,是这位叔公亲自背着他走了十里山路找大夫,骂他“笨得像头熊”,却在夜里悄悄给他掖紧被角。

    “叔公……”他张了张嘴,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你在我身边待了两年,叔公还不了解你?”北境王勒马向前几步,风雪吹乱了他花白的胡须,“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你对大邺的忠心,天地可鉴!是立渊那小子的奸计,是你父皇老糊涂了!”

    他抬手直指城楼:“可你带兵闯铁门关,这性质就变了!轼儿,听叔公一句劝,下来,咱们卸了兵甲,就我两人回东都。我替你作证,替你挨你父皇的骂,行不行?”

    杨轼的视线忽然模糊了。他想起八岁那年,北境王把他架在肩上看军演,告诉他“军人的忠,是护百姓安宁,不是盲从君王”;想起自己第一次领兵探听北狄消息,北境王用酒葫芦砸他的头,笑他“总算没丢我北境军的脸”。

    那些温暖的记忆,混着近几日的刺杀、背叛、猜忌,在他胸腔里翻涌。他猛地捂住脸,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呜咽,很快便化作无法抑制的痛哭。

    城楼上的哭声像被狂风撕扯的布帛,穿透风雪,落在每个士兵耳中。杨轼蹲在垛口边,像个迷路的孩子,泪水混着脸上的冰碴滚落,砸在甲胄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我没有反……”他哽咽着,反复念叨,“我只是想问问父皇……为什么……为什么连一句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

    立渊的密信明明漏洞百出,父皇却信了;裴修的刺杀明明破绽重重,父皇却认定这是他获取盐利的铁证。他守东海城十年,挡过海盗,抗过吴兵,手上的伤疤比朝廷的奖赏还多,怎么就成了父皇眼里的反贼?

    不知哭了多久,风雪渐渐小了些。杨轼慢慢抬起头,用袖子抹掉脸上的泪和雪,站起身。他抬手整理好凌乱的甲胄,系紧松开的腰带,又将散乱的发髻重新束好。

    再次站在垛口前时,他脸上已没了泪痕,眼神平静得像结了冰的湖面,一如往常那个沉稳果决的东海王。

    他望着楼下的北境王,忽然露出一抹极淡的笑——那是这几日来,他第一次笑。

    北境王心头猛地一跳,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轼儿?”他试探着喊了一声,见杨轼不语,立刻回头嘶吼,“快!张副将!带亲兵上城!把王爷给我拉住!快!”

    城楼上下一片混乱,张副将带着人疯了似的往城楼上冲。

    可已经晚了。

    杨轼看着慌乱的人群,声音清晰地传下楼,带着一种近乎解脱的平静:“叔公,或许只有我死了,父皇才能从猜疑里醒过来。”

    “他没错,”他轻轻摇头,目光望向东都的方向,“错的是立渊。亏我还曾敬他一声表兄。”

    寒风掀起他的披风,猎猎作响。“孙儿无能,不能再侍奉您老人家了。”他挺直脊背,对着北境王深深一揖,“下辈子,还做您的孙儿。”

    最后一眼,他望向苍茫的天地,朗声道:“告诉父皇——我大邺东海王杨轼,问心无愧!忠于江山,忠于大邺!”

    “叔公,记得替我报仇!”

    话音未落,他纵身一跃。

    玄色的身影如断线的风筝,坠向城楼之下的雪地。

    北境王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从马背上跌下来,踉跄着冲向城墙。可他只看到一片刺目的红,在白雪地里迅速晕开,像一朵骤然绽放的红梅。

    这章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