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不假,董露是八四年高考的,那个时候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学费通常由政府补贴,学生基本不用交学费。甚至大部分院校还会发放生活费补贴,比如伙食补助和助学金等等。
这么做,是国家在政策方面的高瞻远瞩,通过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国家培养大量基础教育的师资。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强国,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做规划。
这是国之根本!
所以老院长的建议非常好,对董露这种情况而言,确实是最好的出路。
“我还跟她说,念师范还有个好处就是将来毕业了,工作是分配的,踏实,安稳。”
其实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学基本上都是毕业包分配工作的,毕竟大学生在那时候就是精英人才的代名词,多少企事业单位都抢着要。
老师更是如此,毕竟人口日益增长,学科内容的丰富多样需要更多新的师资。
当然要是分配的工作不喜欢,自己辞职再换工作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情况在师范类专业出现的概率远低于其他,很多大学生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教育园丁的岗位干到退休。
包分配工作这种情况差不多到九零年代开始,才逐渐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被自主择业所取代。
像陆小霜是九六届的,毕业的时候刚好是千禧年,那时候除了特殊专业外,基本都是自主择业了。
不过即便是自主择业,千禧年前后大学生也是完全不愁找工作的,何况还是宏大这种重点大学。
不像二十几年后,学历贬值,成批成批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实……我能看得出来,她有些失落,因为毕竟她成绩那么好。但人生就是这样,哪儿有事事如意的时候啊。她后面就听了我的,报了本地的师范学校,并且顺利地考上了。”
“那她上大学后,您还见过她吗?”陈严问。
老太太说:“见啊,经常见到啊。她上大学后,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一天回福利院做义工的,还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画画。”
“那她平时没去打工兼职什么的吗?”
“好像……没有吧,这个我倒不是非常清楚,她说学校里吃饭有伙食补助,老师还帮她申请了免除课本费和学杂费,她每年都还能拿奖学金。生活上应该没什么困难吧,毕竟她还拿她的奖学金给孩子们买礼物。”
周奕点点头,可见老院长的选择有多么正确,师范专业确实是董露最优的选择。
如果读了宏大,恐怕她就陷入了和陆小霜一样的困境,为了学费和生活费而奔波。
亦或,变成徐柳那样,出卖自己,接受男人的供养。
当然单论宏大和宏城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的差距,也是董露的无奈之举。
“所以,后面董露顺利毕业了吗?”董露是八四年高考的,理论上应该八八年毕业。
老太太点点头:“应该毕业了吧,我记得她好像大四下学期就去了一所中学实习。”
周奕微微皱眉,什么叫应该?
“老院长,您最后一次跟董露见面是什么时候?”
老太太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丝落寞:“哎,记不清咯。我只记得,她去实习后,有好一阵子没回来过。”
老太太用的是回来两个字,可见在她眼里,董露就是那个离家的孩子。
“上班了嘛,工作忙,我也知道。最后一次……应该是毕业后第一年吧,刚好赶上她生日,她男朋友还买了蛋糕陪她一起回来的。我当时还问她,工作怎么样啊,学生听不听话,领导对她好不好啊,她就一直笑,跟我说都挺好的。”
周奕和陈严一听,男朋友?
忙问道:“老院长,您见过董露的男朋友?”
“见过啊,一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戴眼镜,比小露稍微高点。”
“您知道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哟,这我还真忘了,小露倒是介绍过。”老太太说,“我记得当初还拍了张照片的,我还存着呢,要不我去给你们拿过来?”
“麻烦您了。”
老太太摘下草帽,朝屋里走去,费力地爬上了楼。
周奕对陈严说:“董露是八八年毕业的,而九一年的时候,肖冰就带她去孙主任那儿看精神病了,孙主任说当时她的烧伤情况已经稳定了。”
“我记得肖冰的姥姥是九零年四月去世的,在此之前肖冰承诺过要带女友回家,但结果却没带。”
“老院长说最后一次见到董露是她毕业后第一年的生日,那也就是八九年的十月份。”
“那就是说,董露烧伤这件事,应该就发生在八九年年底,九零年年初这段时间。”
陈严点头表示同意,说自己给乔姐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个时间范围。
虽然还不能精准到哪个派出所,但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了,就更好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