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426章 杀鸡儆猴,粮食生产

第426章 杀鸡儆猴,粮食生产(1/2)

    既然朱慈烺决心要“杀鸡儆猴”。

    那就必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方能起到最大的震慑效果。

    于是他一声令下,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迅速行动起来。

    围绕此事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全面调查。

    其实这种事情太多了。

    随便一查都能够查出来一大堆。

    只要从中筛选出最典型的案例就行。

    而锦衣卫的执行力相当不错。

    没过多久就有两个极具典型性的案例便浮出水面。

    朱慈烺命人快速处理案件。

    并在天武六年的四月底,朝廷将这两个案例公之于众。

    还将典型案件发放到所有学堂,让所有师生都要认真学习。

    大明综合学府的学子们,更是为之写了不少评论文章……

    两个典型案件的其中一个,发生在遥远的云南地区,另一个则出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

    两地相隔了千山万水。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案例却如出一辙,简直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这两个地方,均是当地一些小有势力之人,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刻意与当地学校的夫子套近乎,频繁地进行小额贿赂,试图拉拢腐蚀这些教育工作者。

    而他们的目的竟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针对某些特定学生。

    那些禁不住诱惑、收受了贿赂,还经常被请去喝酒吃肉的老师,完全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

    在课堂上,他们频繁地叫那些特定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便是一通恶语辱骂。

    不仅如此,还常常罚这些学生长时间站着,或是罚他们打扫卫生等等。

    他们巧妙地利用看似合理的规则,对这些无辜的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打压。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严重挫伤,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其中一些学生不堪忍受,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些被迫辍学的孩子中,有两个原本学习成绩相当优秀,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

    却因为这些人的恶意针对和人为打压,无奈地离开了校园。

    无论是那些受贿的夫子,还是行贿的人,都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朝廷日理万机,怎么可能会关注到这些芝麻绿豆般的琐事呢?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撞到了天武皇帝朱慈烺的枪口上。

    很快,几个当事人便被东厂和锦衣卫查得清清楚楚,原形毕露。

    朱慈烺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直接按照行贿罪和受贿罪对相关人员进行论处。

    考虑到他们刻意破坏朝廷大力推行的教育政策,性质恶劣,所以罪加一等。

    受贿的夫子被判处10年劳役,并且终身剥夺夫子资格,彻底断绝其在教育领域继续作恶的可能。

    而行贿者的处罚更为严厉,直接被判处20年劳役,还要被流放5000里。

    这流放5000里可不是闹着玩的,被流放者要么被送往太平南部的小岛上,要么就被发配到中东的大沙漠。

    这些地方环境极其艰苦,远离中土神州,生存条件恶劣。

    行贿者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这与被判死刑也相差无几。

    因为去那些地方服上二十年劳役,最终能够活着回来的几率几乎为零。

    朱慈烺深知,要想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此事。

    于是,他让人将这两个案例详细地四处宣扬,当作典型案例来广而告之。

    案例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记录得详实无比,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朝廷还警告教育系统的所有人,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将进行更为严酷的惩罚。

    活生生的案例一经公布并广泛宣传,果然立竿见影,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根据情报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乡村地区的宗族势力,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都明显有所收敛。

    他们也知道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再也不敢轻易触碰教育这条红线。

    而这件事也让朱慈烺深刻地意识到,皇权必须深入到乡村地区。

    才能真正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恰巧此时,那3000名受伤退役的老兵培训即将结束,朱慈烺当机立断,改变了最初的安置计划。

    不再局限于将他们安排在江南和中原地区。

    而是哪里的宗族势力更为强大,就将更多的老兵派往哪里。

    可别小瞧了这些即将前往乡镇任职的老兵。

    只要有一名老兵坚守在某个乡镇,并且始终不忘初心的话,那便如同朝廷在那里安插了一双敏锐的眼睛。

    只要他们把当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