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425章 适龄儿童入学率的问题

第425章 适龄儿童入学率的问题(1/3)

    朱慈烺离去后。

    宋应星深知时间紧迫,使命重大。

    他立刻风风火火地召集起研究院的各路技术骨干。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视,心中迅速盘算着各个项目所需的人力调配。

    首先,他将目光投向炮弹研究和制造小组,以及新式火炮的研究制造小组。

    这两个小组在火炮相关技术上积累深厚,而机枪、步枪和子弹的研制,与火炮的炮弹技术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宋应星从中抽调出一部分经验丰富、思维活跃的技术人员。

    将他们安排到机枪、步枪和子弹的研究项目中。

    随后,宋应星又把关注的重点,转向研究坦克和发动机的骨干成员。

    飞机的制造,发动机是核心关键。

    而研究坦克发动机的团队,在动力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于是,他果断地将这部分骨干中的大部分力量,调入飞机研究项目组。

    这个全新的项目充满挑战,但宋应星相信,凭借这些骨干的专业能力,定能在飞机研制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当然了,为了确保坦克的生产制造不受太大影响。

    他还是留下了少部分技术精湛的人员。

    让他们继续负责坦克的生产,并不断想办法改进坦克各方面的性能,使其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这几年,朱慈烺大力推广新式教育,致力于尽可能扩大受教育的人群范围。

    每年一次的升学考试,如同一场场筛选人才的盛宴,源源不断地为朝廷选拔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经过这几年的悉心培育,大明已然拥有了不少理工类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犹如新鲜血液,注入到研究院的各个项目中,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否则,即便有着再好的设计和构想,仅凭宋应星和最初的那一小拨人的话。

    哪怕他们个个都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同时兼顾如此众多复杂的项目。

    当初在大明研究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可谓是筚路蓝缕,人才非常的匮乏。

    那时只有宋应星和他的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一些学生徒弟,再加上几百个技艺精湛的工匠,满打满算,总人数才400多人。

    现在时光流转,如今整个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数量,已经快要达到2000人。

    若是再加上与他们紧密配合的各类工匠,总人数更是超过了5000人。

    不仅如此,像火车头制造厂、蒸汽动力战船制造厂,以及火炮、炸药和弹药的生产工厂等,这些重要的军工生产部门里,也都配备了相应的技术人员。

    把这些分布在各个生产领域的技术人员全部统计起来,数量更为可观。

    但是这么多的专业人才还是不够用。

    随着飞机项目正式立项,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着手研究。

    宋应星敏锐地察觉到,所需的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巨大,现有的人手远远不够用。

    无奈之下,他只好赶紧给天武皇帝朱慈烺呈上报告,详细说明了当前的困境和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朱慈烺接到报告后,深知人才对于科研创新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立刻指示东厂和锦衣卫,对大明综合学府中与飞机研究相关专业的学员,展开又一轮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

    这一次,调查的标准极为严苛。

    不仅要求学员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对其本人乃至家人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审查,确保他们身上没有任何问题和疑点。

    经过层层筛选,终于为宋应星的研究院补充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朱慈烺看着筛选后剩下的学员名单,心中不禁感慨。

    大明综合学府里数理化与机械工程等科目的学员,经过这一轮选拔,一下子又少了一大半。

    这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

    在大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制约前进的关键瓶颈。

    培养人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扩张速度。

    看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已然刻不容缓。

    朱慈烺不由自主地想起葛优在电影里的那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最值钱。”

    其实又何止是在21世纪?

    在当下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才同样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也正是因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这几年朱慈烺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朱慈烺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源,不断扩建学堂,不断培养各个科目的教师。

    如今高级学堂的数量翻了N多倍,已经覆盖到了所有的省城和府城。

    中级学堂的数量那就更多了,已经普及到了所有的县城。

    甚至在很多乡镇上,也都纷纷建起了中级学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