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425章 适龄儿童入学率的问题

第425章 适龄儿童入学率的问题(2/3)



    至于初级学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

    除了那些人口稀少的偏僻小村庄之外,大部分乡村都拥有了初级学堂。

    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在大明本土,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六七成。

    在城镇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而在那些相对偏僻落后的乡村地区,也达到了五成多。

    乡村地区入学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依然让朱慈烺比较头疼。

    深入探究后发现,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犹如一道顽固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乡村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导致很多适龄女孩子都未能走进学堂。

    很多人都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

    所以让他去上那么多的学干嘛?

    这就导致很多乡村地区的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家的闺女去上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朝廷针对性地颁布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对于乡村地区的小孩子入学,只要考试成绩合格,每个学期结束都能领到相应的粮食。

    根据成绩的不同,每个男学生可以领取100斤到200斤不等的粮食,而女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上浮20%。

    即便考试不合格,也能领到几十斤粮食。

    此外,如果家里粮食充足,不需要粮食的话,还可以折算成银子领取。

    这样的政策不可谓不好,堪称前所未有的优厚。

    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乡村家庭不愿意让子女入学。

    或者即便入学了,也往往只让孩子学上一两年,觉得孩子基本识点字就足够了。

    除了重男轻女的因素外。

    大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各种各样的作坊和工厂,在大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老百姓赚钱的机会和途径大大增加。

    家里的大人忙着去作坊或工厂做工赚钱,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便需要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弟妹。

    等到孩子们年纪再大一些,又可以去帮忙干活赚钱,或者做家务活、种庄稼。

    尽快忙完了庄稼活,大人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

    老百姓们在心里暗自盘算。

    觉得读书不如让孩子尽早帮忙干活赚钱来得实在。

    对于他们来说,眼前的经济利益更为直观和重要。

    至于读书可能带来的更长远的好处,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面对这种情况,朱慈烺也是颇感无奈,只能让人加大宣传力度。

    朝廷不断收集各种正面案例。

    比如某某学员,因为读书成绩优异,一路从乡村学堂考入高级学堂,甚至最终进入大明综合学府深造。

    毕业后,凭借所学的真本事,或是当上了官吏,为百姓谋福祉,或是在某个领域做出了耀眼的成绩,光宗耀祖。

    通过这些案例,向广大百姓展示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因为很多底层老百姓目光相对短浅,他们只看重眼前能够实实在在赚到的钱和存下的粮食。

    在他们看来,孩子能识字、会算账,就已经达到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这种普遍而顽固的想法。

    想要将之彻底的扭转过来,那真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

    朱慈烺根据各地汇报上来的详细情况,敏锐地推测出地方上的宗族势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有些宗族势力出于私心,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办法降低入学率。

    他们心里打着如意算盘。

    想着让其他人家的孩子上学的越少,自家子弟在未来的竞争中就少了几个对手。

    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那些小家族的农家子弟,万一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日后便会威胁到他们在地方上的霸权地位。

    千万别小瞧这些宗族势力在乡村和乡镇地区的影响力。

    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且根深蒂固,宛如一座座难以撼动的大山。

    朱慈烺有时气得狠了,恨不得将这些阻碍教育发展的宗族势力连根拔起。

    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因为一旦采取强硬手段,需要惩处的人数将多得难以计数。

    这肯定会让朝廷损失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甚至可能导致人口减少三四成。

    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大明朝廷来说,如此巨大的损失实在是难以承受。

    而且那些宗族势力虽然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但往往行事较为隐蔽,总是也基本上能分个轻重。

    真正严重触犯律法的情况并不多见。

    大多是一些小问题不断,却又不至于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