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139章 朱慈烺的“罪他诏”

第139章 朱慈烺的“罪他诏”(1/2)

    尚可喜并没有贸然行动。

    毕竟对于那位皇帝陛下的心思,他可是一点都猜不透啊!

    现在好不容易重新归顺了朝廷,并且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将。

    加上明军现在的待遇好得没话说。

    尚可喜可不想让天武皇帝朱慈烺,还有朝堂上的那些文武大臣,又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所以尚可喜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莽撞。

    他只是让郑风寿找了几个会说鬼子话,对倭寇那边比较了解的人当向导。

    派出一批精锐的夜不收,用商人的身份乘船去了倭寇那边。

    尚可喜准备先把情况探查清楚再说。

    而高丽半岛的最南端,其实距离倭寇那边不怎么远了。

    不但在海上航行的风险较小,并且来回也要不了太多的时间。

    尚可喜想着只要得到了准确的情报,他就向朝廷上奏,请求出兵倭岛。

    既然有储量巨大的金矿和银矿,怎么能掌握在那些垃圾的手中呢?

    甚至连理由尚可喜都已经想好了。

    那就是倭寇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有了好东西竟然隐瞒不报?

    更没有上交朝廷。

    而倭寇每次朝贡的时候,就拿一些破烂货糊弄大明朝廷。

    这就是在欺君妄上,自当严惩之。

    尚可喜还真是一个人才。

    他想的这个理由竟然还能自圆其说。

    果然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

    就没有有一个是简单之辈……

    ……

    尚可喜想的理由很清新脱俗。

    而在大明京师这边,朱慈烺整出来了的理由更加清新脱俗。

    礼部库房起火的事情。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民间的议论声依然非常多。

    有人说那是天降雷火,这是上天的警示。

    原因嘛那就是天子失德,杀戮过甚,有伤天和。

    所以上天降下了天雷之火,警示皇帝和朝堂上的大臣……

    而历朝历代凡是发生了这类事情,那么皇帝就该下罪己诏。

    以此来请求上天的宽恕……

    由于朱慈烺没有让人制止这种流言,反而是任由流言肆意传播。

    所以这种声音一直都存在着。

    并且某些人以为朱慈烺开始害怕了,所以就变得发的肆无忌惮。

    正所谓人狂必有祸,天狂必有雨。

    朱慈烺就是要让那些家伙猖狂起来,这样子才容易露出马脚。

    锦衣卫和东厂的人,乃至影卫的高手。

    则是趁机寻找一切蛛丝马迹,想要找到此事的幕后黑手。

    朱慈烺背负了一段时间的骂名。

    给调查此事的人员争取了宝贵时间与机会。

    等到调查得差不多了。

    虽然没有找到谣言的真正源头,却找到了一些比较活跃的家伙。

    朱慈烺这才发布了诏书,不过他发的却不是罪己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朕上承天命,下承黎民之期望,因时应势,荣登大宝,顺应天道而为之。初为皇即退流寇于京师之外,遂而平定京津,诛贪官、伐不臣,开仓放粮,安抚流民、稳定地方,兴修水利。

    继而广种土豆,红薯,南瓜,玉米等物,其产量之高,万民皆惊为天人,直呼天降神物亦。又言有此物、从此天下不饥,国泰民安矣。

    朕对内施政成效显着,对外则痛击建奴,驱逐草原铁骑,征伐高丽逆贼。后又平定内部动乱,登基不足一年之期,已建不世之功,朕欲趁势改革科举,新编教材,致实用之学广而传之,望之惠及万民。然此时忽起大火,教材毁之一旦。

    此乃上天警示于朕,有不臣叛逆欲行不轨,朕自当应承天意,清除蛀虫,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文武臣民当遵天意,随朕清内贼、御外敌,还天下以朗朗乾坤……”

    这个诏书的内容一经发布出去。

    立刻引得所有读书人一片哗然。

    别人说那场大火是上天的警示,原因则是天子失德。

    从而想让天武皇帝下罪己诏。

    而天武皇帝朱慈烺,大方地承认那是上天示警,只是原因却变成了那是上天对他的提示。

    因为内有蛀虫和叛逆不臣之人欲乱天下,所以上天对他进行示警,让他赶紧清除蛀虫和叛逆。

    免得导致局势动荡,导致苍生受苦。

    再加上在诏书的开头那一段,罗列了朱慈烺登基以来的各种不世之功。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下了各种各样的大事。

    有着那些不世之功的映衬,后面的话就显得更加可信了。

    本身就支持天武皇帝朱慈烺的人。

    看到这份诏书之后抚掌大笑,胸中郁闷一扫而空。

    朱慈烺这份别出心裁的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