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 第423章 建宁六年

第423章 建宁六年(2/5)

向了烟波浩渺的远海。

    造纸坊则坐落在相对清静的城郊。

    树皮、麻头、破渔网,这些昔日无人问津的“废料”,在碱液的蒸煮和工匠的捶打下,化作洁白、坚韧、廉价的纸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们被裁切装订,运往各地的学院、官府,承载着知识与政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去。

    知识的门槛,正在这雪白的纸张上,悄然降低。

    工坊城镇的兴起,吸纳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力,也使得“工人”这一新生阶级,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

    他们凭借手艺吃饭,收入不菲,眼界渐开。

    洛阳、长安、宛城、汝南、建业这五大超级都市,更是工坊云集,商贾辐辏,人口百万计,昼夜不息,其繁华盛景,远超往昔。

    除以上之外,建宁六年的帝国商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忙、高效。

    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关键河段已部分贯通。

    巨大的漕船、商船,满载着冀州的粮食、幽州的皮革、徐州的铁器、荆扬的稻米木材、益州的蜀锦井盐,在宽阔的运河河道上首尾相连,帆影如云。

    船闸有序升降,船只如履平地般跨越着曾经的天堑。

    昔日辗转数月、损耗近半的陆路转运,如今只需旬日,损耗骤降至一二成。

    “大汉商行”的金字招牌,已矗立在所有重要州郡的治所、运河码头、边关榷场。

    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领头羊,更已成为帝国金融体系的中枢神经。

    商行内,柜台上堆叠着不同面额的宝钞,伙计们熟练地验看着上面的复杂水印、特制油墨、精密暗记等标识,进行着存取、汇兑、放贷等业务。

    在洛阳东市,一场交易正在进行。

    来自扬州的大丝绸商陈掌柜,正与一位西域胡商讨价还价。

    自从糜乔等人通商西域以后,诸多胡商也沿着新沟通的丝绸之路,开始前往大汉。

    胡商看中了陈掌柜带来的一批顶级吴绫,价值高达数百万钱。

    若在以前的时候,如此巨额的交易,双方要么小心翼翼交割黄金或铜钱,要么依赖易货,繁琐无比。

    而此刻,陈掌柜却从容地从怀中取出一叠印制精美、加盖多重官印的“当万钱”宝钞。

    “尊驾请看,此乃朝廷发行,大汉商行担保,十足通行之宝钞。凭此,可在洛阳、长安、姑臧、乃至贵国商队常去的敦煌等地,随时兑换黄金或铜钱,亦可直接在我大汉境内购买任何货物。”周掌柜语气笃定。

    胡商仔细验看宝钞,又看了看商行分号出具的信用凭证,最终点了点头。

    他在西域的时候,就见过那些大汉的商人们使用这种纸币,的确可以当钱用的。

    双方在商行公证下,完成了这笔价值连城的交易,过程不过一盏茶的功夫。

    宝钞,这张轻薄的纸,承载着帝国强大的信用,正成为大宗贸易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然而,金融的洪流之下,暗礁亦存。

    在宛城,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刚刚平息。

    几家由旧士族背景把控的米行,试图联合抵制宝钞,只收铜钱或要求宝钞折价,意图扰乱市场,打击新兴商贾和朝廷信用。消息传出,市面哗然,小民惶恐。

    朝廷的反应迅疾如雷霆。

    廷尉府的差役直接查封了为首米行,掌柜枷锁加身,游街示众,罪名“扰乱币制,动摇国本”。

    同时,大司农府紧急调拨常平仓存粮,在宛城各处设立临时售卖点,宣布“十足收用宝钞,平价售粮”。

    大汉商行也敞开兑换窗口,承诺宝钞随时可兑。

    恐慌迅速平息。

    百姓拿着宝钞买到了平价粮,对朝廷的信任反而加深。

    那些蠢蠢欲动的旧势力,被这雷霆手段震慑,暂时偃旗息鼓。

    这场风波,成了宝钞信用体系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也清晰地昭示:在帝国意志和国家信用的铁拳面前,任何试图挑战新秩序的举动,都将被碾碎。

    运河与宝钞,如同帝国新生的两条大动脉,一条输送着有形的物资洪流,一条涌动着无形的信用能量,共同滋养着这个日益强壮的巨人。

    就在帝国各方都平稳快速的向前推进的同时。

    建宁六年,夏初,帝国南疆,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一带)

    莽莽山林间,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正在进行。

    目标是一股盘踞多年、依仗地形之利屡剿不尽的百越山蛮。

    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装备杂乱、号令不一的郡国兵。

    山脚下,是军容整肃的大汉南征军大营。

    营盘壁垒森严,刁斗森严。营内,士兵们按兵种分区驻扎。

    首先是北军的精锐步兵营,士兵身着统一的精钢札甲,背负标准制式强弩,腰间佩着寒光闪闪的环首直刃钢刀,手持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