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坚硬的高耸的岩壁如同沉默的巨人,阻挡着人们沟通南北的梦想。
然而,在这片被选定为运河穿越黄河的关键节点上,一场人与天地的较量正以最原始也最激烈的方式进行着。
王潜更是亲临峡口督战。
工兵营的精锐与三百名鲜卑劳工,顶着呼啸的河风与飞溅的冰冷水沫,在陡峭的崖壁上艰难作业。
鹤嘴锄凿在岩石上,只留下浅浅的白痕,火星四溅。
巨大的石料需要数十人喊着号子,用绳索、撬杠一点一点挪动,稍有不慎,便是人亡石坠的惨剧。
“放‘伏火’!”工兵营校尉一声令下。
只见数名工兵小心翼翼地将一种混合了硝石、硫磺、木炭粉末的黑色药包塞入预先打好的石孔深处,压实封土,只留引线。
这是研造司反复试验出来的雏形火药,虽远不如后世威力,但已是开山裂石的利器。
“嗤嗤嗤……”引线点燃,迅速燃尽。
“轰隆!轰隆!”
沉闷如滚雷般的巨响接连炸开,坚硬的岩壁剧烈震动,碎石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浓烈的硝烟味瞬间弥漫了整个峡口。
待烟尘稍散,只见原本光滑的岩壁上赫然出现了数个大坑,裂纹如蛛网般蔓延开来。
“成了!快,清理碎石!”校尉嘶哑着嗓子吼道。
鲜卑劳工们被这恐怖的巨响震得耳膜生疼,不少人面露惊恐,但监工的鞭子立刻抽打过来:“愣着干什么?快去搬石头!”
鲜卑的劳工们麻木地冲上前,用粗麻绳捆住滚落的巨石,然后在工兵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奋力的拖拽着。
锋利的碎石划破他们的皮靴和手掌,鲜血混着泥水渗入脚下的土地。
有人不慎滑倒,沉重的石块滚落,惨叫声瞬间被涛声吞没……
这一幕幕,也全都被后方相对安全的工段上,那些拿着工钱、吃着饱饭的大汉河工们看在了眼里。
他们眼中既有对工程艰险的敬畏,更有一种庆幸。
他们庆幸自己生在大汉!
大河汤汤,泽被黎庶
运河工程的启动,几乎是牵动了整个帝国,并源源不断地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因天灾人祸而失去生计的流民。
兖州、豫州、冀州等地,春旱虽未酿成大灾,却也使得许多靠天吃饭的佃农和小自耕农陷入困境。
而运河工地的招募令,却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在了人们绝望干涸的心头。
告示贴满城邑乡野,官府的书吏们带着简易桌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登记。
“工钱日结,管两顿饱饭,家眷可在后方安置区购买平价粮!”
“放心,这可是陛下和王师敲定的,少不了你们的……”
简单的承诺,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百姓而言,无异于天籁之音。
那些没有生计、生活困苦的人们,纷纷带着家眷的希望,背着简单的行囊,汇入了这条由血肉和汗水铺就的运河当中。
工地上,不再是过去征发徭役时那种死气沉沉的景象。
河工们虽然疲惫,但眼中有了光,干活时也有了力气,因为每一锄头下去,都意味着晚上能拿到沉甸甸的铜钱,能让远方的妻儿多吃一口饱饭。
傍晚收工,营区外围的空地上,自发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精明的商贩嗅到了巨大的商机,推着小车,挑着担子蜂拥而至。
“热腾腾的蒸饼,刚出锅的羊肉汤,便宜卖嘞!”
“结实耐穿的麻布鞋,葛布短褐,下工换身新!”
“针头线脑,陶碗木盆,家里用得着的都便宜!”
刚刚领到工钱的河工们,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顾客。
张老栓攥着还带着体温的几十枚铜钱,犹豫片刻,走到一个卖粗布的摊子前:“掌柜的,扯几尺布,要结实点的,给娃做身衣裳。”
他粗糙的手指抚摸着布匹,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旁边有人买了新鞋,当场就换下脚上破烂的草鞋;有人打了一碗油汪汪的羊肉汤,蹲在路边吃得满头大汗,一脸满足。
这微小的消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荡起一圈圈不断扩大的涟漪。
运河沿线,尤其是工段附近的集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酒肆饭铺的生意好了数倍,铁匠铺日夜不停地打造着鹤嘴锄、十字镐和钢钎,车马店挤满了运送粮食、木料、石料的商队。
为满足庞大的需求,许多原本半农半工的手艺人也开始扩大生产,甚至招收了学徒。
豫州汝南郡,因疫病而一度萧条的城镇,如今因运河物资转运而重新焕发生机,码头装卸、仓储管理、短途运输,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力。
大司农统筹调配的物资,通过这条逐渐成形的运河支线和水陆转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