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光束在石室顶部投下晃动的光斑,陈轩举着青铜镜缓缓转动,镜面如墨的铜胎里,三十余件商周青铜器的虚影正随着他的动作缓缓流动。小林蹲在一旁捧着笔记本,铅笔在纸上飞快勾勒着镜中浮现的星图轮廓,石缝里渗进的晨露滴落在青铜鼎耳上,发出清脆的"嗒"声,在寂静的石室中格外清晰。
"师父,您看这组星象!"小林突然按住纸面,铅笔尖重重戳在北斗七星的位置,"和咱们昨天在邙山山顶看到的星空完全不一样,勺柄指向的方向偏了整整三个指节。"
陈轩将青铜镜平放在石台上,镜面无锈的铜光在手电照射下泛出幽幽青晕。他指尖轻抚镜缘的夔龙纹,天眼悄然运转,眼底泛起淡金色微光——镜中星图的每一颗亮星都在缓缓移动,轨迹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最终定格成与《史记·天官书》记载丝毫不差的商周星象排布。
"商周时期的北极星不是现在的勾陈一,而是紫微垣中的帝星。"陈轩从背包里翻出泛黄的线装书,翻开夹着书签的《史记》卷二十七,"你看这里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镜中北斗的斗魁正好对着石室中央的青铜方鼎,这绝非巧合。"
小林凑近细看,果然发现镜中北斗的斗柄尖端,正对着方鼎腹部那条盘绕的龙纹,而方鼎三足与镜面中象征"三垣"的亮星形成了精准的对应。他忽然注意到镜面边缘刻着的八字铭文,用指尖蹭过那些凹陷的古篆:"辨伪存真,镜鉴古今...师父,这镜子难道是件鉴宝神器?"
陈轩没有立刻回答,他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两件小物件——一枚清代康熙通宝,还有上次在地摊收来的仿汉代玉蝉。当铜钱贴近镜面时,原本暗沉的铜胎突然泛起细碎的金光,铜钱上"康熙通宝"四字在镜中变得异常清晰,连边缘的铸造痕迹都纤毫毕现。
"嗡——"当仿玉蝉触碰到镜面的瞬间,镜中突然腾起一缕灰黑色的雾气,原本莹白的玉蝉虚影在雾中迅速扭曲,竟隐约显露出现代机器打磨的螺旋纹路。小林惊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仿品做得极为逼真,连他用放大镜都看不出破绽,此刻却在青铜镜下无所遁形。
"玄山氏留下的东西,果然不简单。"陈轩将玉蝉移开,镜中黑雾立刻消散,他摩挲着镜面边缘的"玄"字刻痕,"商周青铜没有传世的鉴宝工具,古人只能靠肉眼和经验辨真伪,玄山氏却造出了这样的神器...等等,星图的位置好像变了。"
话音刚落,镜面中的星群突然剧烈晃动,原本规整的星图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般泛起涟漪。陈轩连忙将青铜镜重新对准石室顶部,发现随着晨光从石门缝隙渗入,镜中星象正沿着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那些代表星辰的光斑里,竟开始浮现出细密的铭文。
"是...是星图对应的分野!"小林突然想起师父讲过的天文历法,"《天官书》里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每个星宿都对应着地上的诸侯国!"他指着镜中最亮的那颗"大火星","这里标注着'商',对应的正是邙山所在的商代西亳故地!"
陈轩取出随身携带的罗盘,将镜面星图与实际方位校准,发现青铜镜边缘的八个古篆正与星图的八个方位一一对应。当他转动镜面让"辨"字对准东方苍龙七宿时,镜中突然射出一道淡青色光束,精准地落在石室东侧的一件青铜爵上。那爵身的雷纹在光束照射下骤然亮起,原本模糊的云雷纹缝隙里,竟显露出"玄山藏器,周祭所用"的细小刻字。
"这是...器物的来历!"小林激动地凑上前,"这件爵是商代用于祭祀的礼器,玄山氏竟然把出处都刻在里面了!"
陈轩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他将青铜镜转向中央的青铜鼎,当"伪"字对准北斗天枢星时,鼎身立刻泛起金芒,镜中浮现出鼎的铸造年代、工匠姓名,甚至连所用铜料的配比都清晰可见。他又拿起那件仿玉蝉贴近镜面,这次镜中不仅浮现出黑雾,还隐约显露出"丙戌年仿制"的字样,连做旧使用的化学药剂成分都无所遁形。
"原来如此。"陈轩放下青铜镜,指尖轻抚冰凉的铜胎,"这面镜子不仅能辨真伪,还能显来历。'辨伪存真'是鉴物之法,'镜鉴古今'是溯源之道。玄山氏把毕生鉴宝心得都藏在这面镜子里了。"
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一件巴掌大的玉佩:"师父,您帮我看看这个!我上次在古玩市场收的,摊主说是汉代的和田玉佩,您用镜子照照?"
陈轩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却缺少古玉应有的包浆。他将玉佩贴近镜面,只见镜中立刻腾起一团灰雾,原本光洁的玉佩表面在镜中显露出细微的机器打磨痕迹,雾中还飘着"现代机器雕刻,酸液浸泡做旧"的字样。小林顿时垮了脸:"果然是假的...花了我半个月生活费呢。"
"吃一堑长一智。"陈轩将玉佩还给他,"古玩行里真真假假本就难辨,玄山氏造这面镜子,或许就是想让后人少走弯路。但你记住,镜子只是工具,真正的鉴宝功夫,还得在心里。"他指着镜中星图,"这些星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