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袁熙还是保留了驻扎在长安的前将军府,营令的制度也没有废除,虽然只有驻守在长安的前将军马振一个人还有营令,甚至他那个营令的数字还加到了“七”。
至于邺都的军队驻扎,主要就是外围的八个平台,各有一个营五千人的兵力驻守,而且每个营都有一个固定的校尉,由袁熙亲自任命,其实大都是袁熙原近卫营的老部下。
而八个平台会由已经大燕国被封的将军们,作为名义上的领导者,轮流参与值守。
邺都城内的城守营五千人,城守营的领导者是都卫麴付。
皇宫的禁卫营五千人,领导者是禁卫统领李尔。
最后,就是袁谦的虎贲中郎将统领的虎贲军,主要驻扎在东宫外,共计八百人。
除了以上固定驻军外,一旦发生战事,如果驻军无法短时间解决。
会先由尚书台兵马司直接召集临近州郡的府兵,然后在州郡治所汇合,再由袁熙任命将军带着虎符和符节前往该州郡统率府兵,参与作战。
说到将军们,袁熙在称帝后,除了把所有文臣的位置填满,还有就是把将军们的位置也填满了,特别是前后左右、四征、四镇等这些称号将军。
大将军自然是赵云的,这是当初禅让诏书里就有的。
张合的骠骑将军,麴耀的车骑将军,马振的前将军,右将军甘宁,征南将军张辽自然都没有改动。
卫将军袁熙给牵招这个老将,奖励牵招在北方边境给袁家甚至整个中原守了近二十年的边疆。
后将军给了朱盖,灭公孙康,朱盖是首功,赵云都比不上。因为公孙康之所以自焚,就是朱盖攻破了襄平城的城门。
左将军是褚燕的,守卫整个辽西,褚燕一直没有退缩。保证了朱盖和赵云能够安稳地进攻辽东,一举攻灭公孙康。
征东将军,袁熙给了鲜于辅。作为卢龙塞的守卫者,鲜于辅把鲜于家的主力全部压上,才保证了素利没有南下的机会。
征西将军,自然是于禁的。先下凉州,再攻西域,虽然没能封公,但是晋升为“四征”将军,功劳绝对够。
征北将军,袁熙给了黄忠。如果不是黄忠坐稳荆州,还真给士徽钻了空子,最终士徽虽然跑到了扶南国,但是士家覆灭,黄忠的功劳肉眼可见。
另外,像是文聘改为了镇南将军,封了郡公;
朱灵升为镇北将军,封县侯。
乐进升为镇西将军,封县侯。
李典升为镇东将军,封县侯。
也就是说,一旦真有战事,主要还是这些将军们统率大军,出征作战。
在战时,七个中郎将府和十一个校尉府的兵马,也要听令于由袁熙安排,负责统率当地州郡的将军们。
当然基准点,就是必须是征战的时候。
另外,必须是袁熙这个皇帝亲自任命的将军,才有以上的权限。
整个军事系统中,尚书台的兵马司除了处理非驻军校尉以下的军衔晋升、日常的府兵管理等权限,不再有战时的特殊指挥权。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