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袁燕 > 第600章 兴修水利

第600章 兴修水利(1/2)

    乾元三年(公元214年),袁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提高收入。

    诸葛亮的建议是兴修水利,有助于开垦荒田,袁熙同意了。

    兴修水利,还分“新挖掘”和“再修缮”两种模式。

    诸葛亮在“新挖掘”上的建议方向有三个,分别是辽东郡的辽河流域周边、淮河两岸、以及渭河流域。

    “辽水(辽河)极易泛滥,而且冰期时间很长,即便开发完善,收益也不大!”韩珩听到诸葛亮推荐了辽河流域之后,十分不解,甚至想要阻拦。

    “不开发辽水,那公孙家靠什么生存的?”袁熙虽然曾经是幽州刺史,但是他从来没深刻调查过辽东地区的民生,只知道公孙家的军事实力。

    “回禀陛下,公孙家依靠两点:一是辽东半岛的海上‘鱼盐贸易’,这也是公孙家当初冒险渡海打下东莱郡的原因;二是乐浪郡的列水和带水两大流域,那里的水利设施从武帝时期就开始挖掘了,十分完善,只需略微修缮即可。”韩珩在幽州待的时间最长,这些十分清楚。

    袁熙听完韩珩的话,看向了诸葛亮,他想看看诸葛亮怎么应对第一个建议就被“专业人士”否定的情况。

    诸葛亮听完韩珩的话还点了点头,看到袁熙看着他,知道自己得出来说明情况。

    他说道:“韩尚书说的没错,辽水确实开发难。而且根据近期归档的户籍情况,辽东地区的三郡中,人口确实集中在乐浪郡,但这正是我建议开发辽水的原因。”

    诸葛亮停了一下,专门看了看韩珩的反应,韩珩仿佛突然被诸葛亮说着了,陷入了沉思。

    诸葛亮发现韩珩没有反驳,继续说道:“辽水虽然开发难,但是辽泽平原,沃野千里,若是能够开发出来,少则数十万亩、多则百万亩的土地还是有的。而且辽水易泛滥,代表这水源充足,重点只是如何治理。古人河水(黄河)都能治理,今人还怕一个辽水吗?”

    “辽水西边是渝水,水量不大,但是水道够宽,还入海。若能挖掘沟渠,引辽水入渝水,自然可以减轻辽水泛滥之困。中间还可将数处大泽联通并挖深,修建水陂;另外辽水东边有梁水作为支流,也可将多挖沟渠,引水灌溉。”

    “一旦完成,在辽东郡再多养数万户百姓是没问题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袁熙看着诸葛亮有点不理解,在辽东多养百姓为何最为重要,于是他问道:“为何?”

    “回禀陛下,原因很简单,内可缓解冀州人口压力,外可提前布局抵御外敌。先说外,说白了,拿回辽东其实不是什么好事,那个地方三面环敌,鲜卑、夫余、高句丽全都虎视眈眈,如果不是陛下英明,提前解决了三韩的问题,辽东可就是四面环敌了!”诸葛亮看袁熙终于问到了重点,赶紧说明自己的布局。

    他接着说道:“特别是乐浪郡,基本上就是被高句丽盯着,十分危险。如果只是让辽东郡当做一般的军事要塞,现在的发展完全够了,但是如果想让辽东郡当做辽东地区的中心,必须开发辽水,增加辽水流域的人口,提高辽东郡的战争潜力,而不是靠着辽泽作为天然屏障。”

    “内嘛!自然是冀州这边的人口增长过快,十余年的和平,让冀州的人口翻了倍,再加上均田制,冀州的田地不太够分了。其实幽州西部也还有土地可以分,但是如果能让冀州的百姓去往辽东开发,效果会更好。其实,开发淮水两岸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诸葛亮说的事其实很清晰,就是说,不光要挖掘新的水利,更多的是拓展出更多的荒田给百姓耕种,这是基础。

    问题是百姓怎么来的,得迁徙,本地的田地一定是满足了本地百姓的情况下的,否则百姓早跑了。

    那么有没有满足不了的呢?还真有,因为天下统一战争前,有几个地方基本上没怎么打仗,处于和平地带,人口属于暴涨的那种。

    其中,冀州就是代表。之前冀州各大世家豪族拼命强占土地,就是因为这个,而袁熙的均田令一出,这些世家豪族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愿意卖田加入袁熙的均田制下。

    后来,袁熙用曹家的信件,虽说硬是从那些世家豪族嘴里抢了一些,但是也是杯水车薪,因为他们手里还有更多合理合法占有的土地。

    那么冀州的普通百姓呢?他们就只能继续在冀州被这些世家豪族剥削,主要就是均田制的基础是得有田分。相对于爆炸的冀州人口,冀州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荒田可以分了。

    其实,在河南与曹家的战事结束后,袁熙也试图劝百姓南下,到河南参与均田,主要还是河南的荒地多一些。

    但是,随着北方的战事结束,河南可用的荒地也差不多了,但是冀州的人口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

    现在,邺都又成了首都,冀州这边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于是,袁熙曾经多次提出迁徙人口去幽州边境戍边的想法,但是碍于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 而且燕山山脉也没有那么多可耕土地支撑这些人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