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祸起萧墙这个词来概括范仲淹改革的失败是比较恰当的一个说法,我们上面也说了他的猪队友从一开始就给他的新政埋下了雷。具体的事有两件且都发生在范仲淹和新政集团赖以发迹和起家的陕西,一个是公款贪污案,一个是筑城案,而且这两个案子都跟一个人有关,这人正是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
郑戬(公元992年—公元1053年),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天圣二年进士榜的探花。此人比范仲淹小了三岁,也比范仲淹晚几年考中进士,但因为是探花,所以他在官场晋升得比范仲淹快,混得也比范仲淹强,在前往陕西四路主持军政大局之前他就已经官至枢密副使。
郑戬在我们之前的故事里尽管没什么名头,但事实上他在当时的宋朝早已是名扬天下,原因就在于他当年在担任开封知府的因为审理冯士元贪赃案而名声大噪。此案不但将参知政事程琳以及知枢密院事盛度给双双拉下马来,更是连吕夷简也被牵连,吕夷简的两个儿子还被抓捕下狱,孔道辅和庞籍也因此案的牵连而丢官罢职,从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郑戬是个什么样的狠人了吧?
前面我们已经对郑戬初到陕西的一些情况做了个简要的交代,简单说就是他遇到了一群心高气傲的下属。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并不算很严重,新官上任的磨合期总是难免会跟下属或同事产生一些磕磕碰碰,可不幸的是,就是在这个磕磕碰碰的磨合期里发生了让郑戬无法释怀和原谅的事。
请问:如果你是一身正气且嫉恶如仇的郑戬,当你到达陕西之后发现有人擅自挪用朝廷的公款且数目巨大,那么你会作何反应?郑戬的反应是狂怒!
眼下战事吃紧、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可身为前方的军政大员却把国家的钱拿来肆意挥霍,这种人即使是放在现在恐怕也是一个就地枪决的结局吧?身为陕西四路的总管大人,郑戬自然是不会放过此事,可问题在于这两个“大贪污犯”的身份实在是非同寻常。
这两人分别是泾原路的总管张亢以及环庆路的总管滕宗谅,张亢此前是范仲淹在鄜延路做总管时的亲信和部下,而滕宗谅和范仲淹的关系更是不一般,他俩一同考中进士,更曾一同在泰州治海,滕宗谅后来又被范仲淹保举从而做了一名京官,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又把滕宗谅给拉倒了陕西与他一同抗击西夏。
既然张亢和滕宗谅都跟范仲淹交情匪浅,身为范仲淹的连襟和老乡,郑戬是不是应该给范仲淹的一点面子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郑戬也就不是当年的那个敢于同整个宰辅集团为敌的郑大胆了。得知张、滕二人涉嫌贪挪公款之后,本就对这二人藐视官长(也就是藐视郑戬本人)而心存怨愤的郑戬立马就向朝廷上疏弹劾此二人。
什么?范仲淹的连襟状告范仲淹的部下贪污公款?得知此事后,新政的反对势力简直是笑得前俯后仰。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梁坚随即上疏弹劾滕宗谅和张亢,赵祯为了彻查此事特派太常博士燕度前往陕西侦办此案。
燕度是谁?他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那个发明了指南车、记里鼓车、莲花漏的宋朝文学家、书画家、书法家、科学家、发明家燕肃的儿子,另外他也是属于御史台系统的人,而此时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正是王拱辰,就是那个与欧阳修一同考中进士且还把欧阳修的状元头衔给夺了过去的少年状元。
考中状元的这年,王拱辰只有十八岁。据当时的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这一届的科考状元本来是欧阳修,但考官们觉得欧阳修这个人无论其人还是文章都太过锋芒毕露,于是就决定要磨一磨他的性子,所以这个状元的头衔就被王拱辰给夺了过去,欧阳修与王拱辰之间的梁子也就是这么结下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状元的身份,王拱辰在官场上一直死死地把欧阳修压在身下。
欧阳修此时掌管宋朝的谏院,王拱辰则是御史台的长官,两人分别是宋朝两大言官系统的大头领,至少在这个时候二人还不分高下。随着庆历新政的宣告失败,欧阳修被外放为官,王拱辰则是步步高升最后成了宋朝的宰相,可以说庆历新政就是二人政治生涯走向的分水岭。既然欧阳修是新政的骨干,作为他的对头,王拱辰是什么身份和角色在此也就无需细说。此人不但现在反对庆历新政,后来也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就是一个钢筋铁打的混凝土级别的铁杆保守派。
再重提一个八卦,欧阳修和王拱辰虽然政见不同,但这二人也是连襟,他们的岳父是前参知政事薛奎。王拱辰先是娶了薛奎的三女儿,后来因为此女亡故,薛奎又把五女儿嫁给了他,欧阳修则是娶的薛奎的四女儿。于是乎,先前本来管王拱辰叫姐夫的欧阳修立马又成了王拱辰的姐夫,因为此事,欧阳修还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调侃过王拱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怎么样?看上去宋朝官员的各种争斗是不是就像一群亲戚在打架?西欧各国几个世纪前也是打得你死我活,但他们的国王论关系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