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寒门宰相 > 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宫闱和皇储

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宫闱和皇储(1/8)

    夜中。

    烛影摇红,陈师道一席青衫坐在桌案前。

    窗外夜雨淅沥,案上摊着典制,朱笔勾画处正是“三班分奏”旧制。

    “陈兄此言当真?”对座官员捏着茶盏的手一颤,“如今都堂议事三省共决,为何恢复先帝分班奏事?”

    陈师道一手握着茶盏言道:“诸位,汉唐盛世,皆因台谏敢言!”

    “今三省枢密同议政事,看似堂皇,实则……”他忽噤声,望见窗外有身影掠过。

    陈师道转而提壶斟茶:“诸君且看——前朝三班奏事时,中书拟诏、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各司其职。哪似如今,一纸敕令出都堂,连黄门画押都成了过场!”

    座中有人变色:“慎言!”

    “怕甚么?”陈师道望向窗外道:“朝堂上有权臣。”

    众人噤若寒蝉之际。

    陈师道却朗声道:“司空有大功于天下,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乃我等之志——诸君,这致字就是堂堂正正的谏诤之意!”

    ……

    元佑二年三月初一,汴京皇城。

    钟鼓齐鸣。

    破晓的晨光穿透云霭,越过高大的宣德门,洒在大庆殿的琉璃瓦上,宛若天宫琼楼。

    大庆殿矗立于汴京皇城中央,面阔九间,殿宇纵深如渊,可纳两万余人。

    殿前玉阶高耸,两侧雕栏环绕蟠龙,石狮怒目。殿中空间恢弘至极,两千余名官员肃立其间,紫袍玉带如林,朱紫青绿如虹铺展,却仍显空旷。

    禁军甲胄森然,执戟立于殿角。

    穹顶藻井绘日月星辰,梁枋饰以金漆云纹,地面青砖如镜,映出百官身影。

    此刻户部尚书曾布手捧黄绫奏章踏过门槛。

    千官目光如炬,聚焦于那卷象征天下民数的册籍,肃穆之气弥漫殿中。

    “启禀陛下,“曾布声如洪钟,“元佑元年终核验,天下主客户两千零九万六千户,丁口四千五百余万——此乃开国以来天下人口首破亿兆之数!“

    殿中嗡然震动。

    天子端坐龙椅,冕旒轻晃。

    众大臣们都是震撼。

    而大臣们也知今日场合特殊,向太后第一次没有参与,而是让尚未亲政的天子在殿中接受百官的朝贺。

    向太后正逐渐将权力移交给天子。

    文彦博故意道:“嘉佑时天下户不过千万,今竟倍之?“

    “陛下实可喜可贺!”

    黄履出班道:“陛下,此古今未有之事!”

    章越紫袍玉带立于玉阶之侧,闻言向天子拱手:“此乃陛下德化所致。熙河拓疆得民三百万,又得四州五十万口,湖广改土归流纳籍八十万,更赖占城稻广植江淮。“

    话音未落,苏颂已出班道:“今时不同往日。司空改良役法后,五等户免钱复业者,仅两浙路即增三十万户。”

    章越欣然这一次元佑重新造册,户数突破两千万,

    其中丁口四千五百万(成年男子十六至六十岁),加上女子小孩老人,一户人口平均五人以上,总人口早已突破一亿。

    这是从古到今的第一次。

    历史这个数据是宋徽宗的大观三年突破,当然这主要多亏了占城稻。

    而今则是元佑二年便达成了。

    其一章越主政下,攻取党项灵州等,以及开疆熙河路,拓边湖广所新添的五六百万人口。

    其二是变法改革,熙宁九年时,三司使沈括就发现在籍老百姓户口数急剧下降。因为按照王安石原来的免役法,五等户的百姓不仅要服老役,还要缴纳免役钱。

    地方上要么对五等户进行隐报,要么就逃亡,导致治安恶化。到了元佑时,司马光废除免役法这才恢复。

    因此另一时空历史上元丰朝廷记录在案的总丁口一直在下降。沈括身为三司使自必须上报朝廷。而对朝廷而言,失去在籍人口意味税赋,劳役失去了源头。

    朝臣们主张如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括户之法重新编民,对于逃亡百姓进行重治,后来见这一招不管用,又提出甚至赦免脱户流民之罪让他们重归户籍。

    是章越在元丰时改良了役法,免去了五等户役钱,才使得地方在籍人口在账面上的数字又重新增加。

    现在人口过亿了,达到了历史上的顶点。

    天子面有喜色。

    重臣接连出班贺颂,声浪如潮。

    片刻后章越出班道:“陛下,此诚足喜,但亦足忧也。”

    众大臣们心道,章越何出此言?

    其实大臣们早都知道大宋人口破亿之事,章越今日在朝议上抛出,显然不是专门为天子庆贺此事,而是有的放矢。

    但见吕公着出班道:“陛下,本朝户口视西汉盛时仍有加也;隋唐疆理虽广,但论户口尚有所不及。”

    “此乃先帝和陛下洪德所致,不知忧在何处?”

    章越道:“观唐宋税制之变,唐从租庸调改行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