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举着油灯,在积满灰尘的架子间穿行。
三日前朝会上《军功授田制》遭遇的强烈反对,让他意识到必须找到更有力的历史依据。
"大人,韩琦将军的《戍边策》应该在这一区。"老书吏颤巍巍地指向最里侧一个樟木书架,"前朝隆庆年间整理的,已经一百多年没人动过了。"
叶明拨开蛛网,手指掠过一排排泛黄的竹简。
突然,一个暗红色的漆盒引起他的注意。盒盖上用篆书刻着"韩公戍边策·天佑四年抄"。
"就是它!"叶明小心地取出漆盒,吹去表面的积灰。
回到值房,叶明迫不及待地打开漆盒。里面的竹简已经有些散乱,但字迹依然清晰。
他逐简阅读,突然在第七简停住——"边关苦寒,士卒思归。臣请以无主之田授戍边将士,三年无过则赐为永业,如此兵有所依,边有所固..."
"以田养兵,以兵卫田..."叶明轻声念出这八个字,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早在两百年前,名将韩琦就有过类似设想!只是当时朝政腐败,这份奏折被束之高阁。
他立刻铺开宣纸,开始重新梳理《军功授田制》的框架。油灯下,他的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三层结构:
最上层是"功勋评定",分为"战功"(斩敌、破阵)、"守功"(守城、护粮)、"勤功"(练兵、修械)三大类;
中层是"奖赏体系",对应"授田"(20-500亩)、"免赋"(3-终身)、"授爵"(公士至关内侯)三项内容;
底层则是"保障制度",包括"军功银庄"(负责田产流转)、"军籍司"(记录功勋)、"监察使"(防止舞弊)三个机构。
"这才是完整的制度..."叶明满意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他不仅借鉴了韩琦的理念,还融入了现代军队的勋章体系和后勤管理思想。
特别是"军功银庄"的设计,解决了田产流转的难题——将士可将田产暂存银庄生息,退役后再领取,避免战时田地荒芜。
"少爷,您又熬夜了。"李天宝轻轻推门进来,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自从上次遇袭后,这孩子伤愈后更加细心,只是右臂还不太灵便。
叶明接过姜汤,将竹简和图纸收好:"天宝,去备马,我要进宫见太子殿下。"
雨后的皇宫格外清新,御花园里的桂花香气扑面而来。李君泽在湖心亭接见叶明,四周侍卫都站在听觉范围之外。
"表哥,你看这个。"叶明将《戍边策》和自制图纸铺在石桌上,"韩琦将军早有先见之明,我们的《军功授田制》有历史依据了!"
李君泽仔细阅读,眼中渐渐放出光彩:"妙!以古证今,那些老学究就不好反对了。"
他指着"军功银庄"问道,"这个构想很新颖,谁来掌管?"
"我想请户部赵怀瑾兼管,此人清廉能干。"叶明又补充道,"另外,第一批授田名单我已经拟好,主要是北疆和京城保卫战中的有功将士。"
李君泽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郑铎昨日秘密会见了河东节度使王文焕,此人手握五万精兵,与世家关系密切。表弟,改革虽好,但不宜操之过急。"
叶明心头一凛。王文焕是出了名的保守派,若他站在郑铎一边...
"报!"一个侍卫匆匆跑来,"陛下醒了,召太子殿下即刻前往!"
李君泽霍然起身,匆匆整理衣冠:"表弟,你先按计划准备,我去去就回。"
叶明独自在亭中等待,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石桌。皇帝病重多时,此时醒来,不知是福是祸。若陛下支持改革还好,若是听信了保守派的谗言...
正思索间,李君泽回来了,脸色异常复杂:"父皇看了我们的方案,说了两个字。"
"哪两个字?"
"可试。"李君泽长舒一口气,"不过要在京畿先试行一年,效果良好再推广全国。"
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叶明立即着手准备,从兵部抽调精干吏员组成"军功司",同时与户部协调田地划分事宜。
三日后,正式诏书颁布。消息传出,军营沸腾。
许多士兵喜极而泣,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然而反对声浪也随之而来。以郑铎为首的十三位大臣联名上奏,称《军功授田制》"违祖制、乱纲常",更有甚者,有人散布谣言说叶明借此笼络军心,图谋不轨。
朝会上,郑铎一改往日温文尔雅,当庭厉声质问:"叶侍郎,武夫粗鄙,岂能治国?若人人争相从军求田,谁还读书明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叶明早有准备,拍了拍手。殿门大开,三位身着戎装的将领昂首而入。
为首的正是黑脸校尉张武,他胸前新铸的"忠勇"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郑大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