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全给我折成宝钞,让我喝西北风啊?
大明官员可不是吃素的,很快就搞出“皂隶银”这个捞外快的法子。
所谓皂隶,就是给官员配的差役,官越大,给你配的越多。类似于后世给各级官员配的勤务员、司机之类的从属人员。
你以为要给皂隶发工资吗?那就大错特错了,是皂隶要给你钱!
刚开始皂隶是从刑部捞的囚犯(轻罪),由于供不应求,官员们就开始从服徭役的老百姓入手了。
比如你正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收到县里的通知,让你明天去县里报到,给县长当司机,为期一年,费用自理。
请问你是啥心情?你肯定不想去啊,你走了,老婆孩子就只能交给书友们照顾了。
所以你就找关系,花钱来顶这个徭役。结果县长正好是个老司机,见你懂事送钱了,就大笔一挥,把你的名字从皂隶里头勾掉了。
这钱就是皂隶银。
千万别以为这是小钱,一个皂隶名额就能卖10两银子。七品官能配两个皂隶,一品大员那就得有十几个。
这笔钱到后来一年折银就有数百万两。
问题是最后买单的总是老百姓。
而皂隶银仅仅是官员盘剥百姓的冰山一角,所谓“巧立名目”,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明一朝,“厚宗藩,薄官吏”,这是士大夫们的说法。可没人管老百姓的死活,所以大明百姓的荷包迅速瘪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