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文这部《一步之遥》是不是烂片?杨简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不是。这部电影不是陈诗人的《无极》,也不是马大刚的《私人订制》,更不是郭小明的《小时代》之类的电影。
《一步之遥》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且带有江文独特作者性以及强迫症印记的电影。、开头一大段马七少爷芝麻绿豆的台词,中间一大段马走日、项飞田如春晚相声的词,从头到尾无数段马走日独白式呓语。
实话实说,这部分一点都不精彩,甚至还有点让人抓狂。
江文让观众们在这一大堆被强迫灌耳的叨逼叨中体会与他一致的快乐,其实是强势、有话语权的心理强迫症病患一生最爱的梦想。
江文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你有没有见过超级话痨对听众狂侃时那种兴奋劲,人越多他越来劲,还不让别人插话,不停重复,极其关注细节?对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很自得?不停打断别人?特别想让对话者口呆?《一步之遥》这种倾泻式灌输一定让江文的心里非常非常的爽,但很难有观众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批评《一步之遥》的作者性完完全全的压倒了观众。
电影中的大咖、华丽场景、大腿、屁股,这大概能说明江文的确实研究过观众的心理,不过事实证明他只是潦草的研究了一丢丢。
他大多数时间应该是在研究自己,以便让他怎么更好的去展示阅片趣向、在银幕上还没完成扮演谁、向谁致敬、默片黑白片戏中戏、还有哪些梦没实现等等等等。
或许是《让子弹飞》的轻易成功让他有了一定的错觉,也或许是他又忘记了之前的失败。
他觉得这玩意儿随便拍一拍都能得到喜欢,那他正儿八经的再拍一部出来,观众一定也会跟着他一起嗨。
可当观众走进电影院,坐在大银幕前才发现,什么踏马的是我们的嗨点?嗨个锤锤哟,都踏马的是江文他自己在嗨的不行!
还有大量观众中途退场,吐槽“140分钟从未笑过”,期待《让子弹飞》式爽感却遭遇“烧脑谜题”。宣传主打“贺岁娱乐大片”,实际却是“民国精神病人日记”。观众怒斥“被骗票钱,看完想给江文寄刀片”。
不过由于《太平轮》在前,吹嘘什么踏马的“华夏版泰坦尼克号”,但是看了两个小时就看到一次大船开动,和这比起来,《一步之遥》压根就不算欺骗观众。
只不过那些因为《让子弹飞》走进电影院的人,每每发现自己离梦呓或梦遗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却突然抽离开。
于是,观影感受大概如下:正常人不能长时间进入不正常的环境里。
有的人说,导演这个职业需要天才甚至病态的天才,但给大众观看的院线电影却不应该是梵高的画。
尤其是将商业包装成大众消费品,拆开一看,原是高仿印象派名家作品,货不对板。
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可以退货,可电影结束后电影院却是退不了票的。
尽管《一步之遥》不像《太平轮》那样欺骗观众,可是当观众看了电影,那种感觉无处发泄的时候,自然就会形成无数个差评。
有几次杨简和江文聊天,觉得现在的他少了一丝对于电影、对于观众的敬畏,所以他就会过于自我。
江文在上次《让子弹飞》的时候说过,站着也要把钱挣了。
而这次,他依然站着,只不过钱肯定是挣不着了。
就算有万达10亿的保底在,除万达以外的所有人都不会亏钱,可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真的会影响投资方、观众对他的印象。
所有前世的时候,万达就没再继续投资《邪不压正》。
所以说江文是真爱江文。
有支持和批评江文的,那就有中立派。
这类观众理解江文的野心,承认其创新,但否定电影的通俗性。其实还是作者性太强的原因。部分观众认为《一步之遥》优缺点分明,肯定江文拒绝谄媚市场,但叙事失控导致“普通观众遭抛弃”。
实际上在当下90后主导的影院里,形式超前的作品却未必适配年轻群体娱乐需求。
估计江文和万达方面都没想到,本该在备受瞩目的首映后,迎接各方朝拜、赞叹的《一步之遥》迎来的却是一片恶评。
虽说媒体们谨慎的使用了“两极分化”这个词,但显然,零星的好评完全被质疑、失望和不留情面的批驳所淹没。
《一步之遥》全国点映仅收获679万票房,12月18号电影上映首日,虽然排片量在全国20大票仓城市超过53%,但票房仅收9100万,合计不足1亿。要知道,以2010年的票仓容量,在12月15日《让子弹飞》点映时,票房就高达2000万,虽说是因为杨简加江文的组合太过吸引人,可是不要忘了,那时候的《让子弹飞》还是2D的票价。
《一步之遥》的制片人马珂曾毫不掩饰的表示,这部电影可以“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