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日本半导体全球份额达50%,DRAM内存占80%,美国舆论开始大肆渲染“小日子经济侵略”,当年还是一个小地产商人的某人都公开指责小日子占美国便宜。
美国“铁锈带”既五大湖工业区的衰落,加剧了保护主义情绪的高涨。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话语权非常重,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的制造业巨头,包括汽车、钢铁协会等联合自己扶持的国会议员施压正府,要求“惩罚小日子不公平贸易”,包括限制出口、强制日元升值。
也正是在1985年,小日子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持有约2000亿美元美国国债,严重威胁到美元霸权地位。
所以美国以“解决贸易失衡”为名,实质要求日元升值以稀释日本美元资产价值,并打击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美国国会在资本巨头的游说下顺势又提出300余项保护主义法案。
面对国内的巨大压力,当时的美国正府就需通过外部事件来缓解国内压力。
在巨额贸易逆差、财政赤字膨胀以及支柱产业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小日子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达成五国正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小日子财长竹下登表示小日子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正府当局和伊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
在美国正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
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
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
《广场协议》签订的结果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小日子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停滞,即“失落十年”。
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小日子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纵观小日子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发展,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一个转折点。
有分析指出,《广场协议》签订后,受日元升值影响,小日子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经济一蹶不振了十几年。
甚至在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小日子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小日子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人或许就跟国内那些大殖子们一个吊样。
实际上,在《广场协议》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日子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
日元升值并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小日子市场,因为小日子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的结构性差异,形不成价格竞争。
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小日子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小日子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因此,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广场协议》是彻底失败的。
《广场协议》对小日子的经济确确实实地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小日子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小日子正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小日子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着名的小日子泡沫经济。
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小日子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加上前面的十几年,小日子自己称这段时间为“失去的三十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