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 第997章 郑氏嫡孙郑元哲

第997章 郑氏嫡孙郑元哲(1/2)

    赢丽质闻言,冷笑一声。

    道:“郑元哲?他原是国子监经籍博士,虽是从九品,但却是入内廷授经的候选之一,去年刚被点名参与《大统新诠》的编纂,前途不可谓不盛。”

    李北玄听完这话,心下便已有了些明白。

    郑元哲。

    郑怀仁的嫡孙,郑家下一代中最受器重的一位,素来以郑门少龙自称。

    年纪虽轻,却早年便入国子监。

    十五岁即中明经科,再由郑怀仁亲自举荐入太学。

    专修律礼、礼仪之学,学名极响。

    据说三年前皇帝选才入馆,郑元哲曾于殿前辩论礼制。

    三策三答,语惊四座。

    一度被称为“小贞观四杰”之一。

    若是郑家不倒,照他这条路走下去,至迟不过十年,便能入中书门下。

    甚至更上一步,跻身通政之列,成为郑氏在朝中未来的主心骨。

    可惜。

    郑家塌了。

    而郑家一塌,郑元哲就什么也不是了。

    而他之所以现在还留在郑家,恐怕其目的,只用三个字就能概括了。

    那就是不甘心。

    只可惜,他不甘心也没用。

    在这个讲出身、重血统、讲门第的时代。

    他想要翻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郑元哲曾经靠着郑家的荫庇,一步步从书院走到监内,从太学生走到中书门下的实习吏。

    他每一次升迁,每一次荐举,背后都有郑氏在用力。

    郑元哲享受了郑家荣光时,给他带来的光环与便利,自然也该承受,郑家衰败之后的余震与塌陷。

    成也世家,败也世家。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郑元哲无法逃避的命运。

    “算了,不提他们了。”

    李北玄很快摆了摆手,笑着对赢丽质道:“新一炉的钢你看过没?我刚从蓝田回来,顺道去看了一眼。”

    “成色不错,而且比我预估的时间早了两天,试锻的第一批长刀都出来了。”

    赢丽质本来,还是一脸“别再跟我聊郑家那群自取其辱的烂人”的神情。

    结果听到这话,顿时眼睛一亮。

    “我早上去看过了。”

    赢丽质的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握住李北玄的袖子晃了晃,激动到:“比原来那些精铁、乌铁、百炼钢,都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我以前简直不敢想,同样的厚度、同样的锻法,这新钢铸成的刀,能硬生生劈断老制式军刀,而且刀刃几乎无卷!”

    李北玄闻言也乐了,笑着刮了一下赢丽质的鼻子:“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改天让军器监打一把横刀给你。”

    “好啊好啊,不过你别忘了给雅儿表妹也送一把,还有姚妹妹和许妹妹,她们两个可以不送刀剑,不过你也得表示表示啊。”

    李北玄:“……”

    有个大度的大妇就好在这儿了。

    赢丽质比他还关心他的后院和谐呢。

    李北玄咧了咧嘴,一时间有些无语。

    然而赢丽质也只是随口提一句,并未在这件事上跟李北玄过多纠缠。

    随后,又有些感慨的对李北玄说:“本宫现在总算是真的明白,你为什么从建蓝田第一座工厂的时候,就一直强调流水线了。”

    在此之前,李北玄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蓝田一手建起了十几家厂子。

    最早的是罐头厂,专门处理蔬果、鱼肉、干菜等食物,以便远途军队和边地百姓储存食用。

    紧接着,是羊毛厂与棉纺坊,专事纺织,兼顾军用与民用。

    随后是纸张改良所、印刷坊、玻璃作坊、炭精炉厂……

    乃至于后期,为高炉试验而专设的焦炭精炼作坊,和火油提纯厂。

    可不管是什么厂,不管生产的是什么。

    李北玄从第一天起,就提出了一个几乎所有传统匠人都无法理解的词。

    流水线。

    无论是腌菜、剪布、打钉、磨墨、刷字版……

    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套罐头盖的动作,也被他强行拆解成一套套标准流程。

    由不同匠人负责不同工序,逐段衔接,层层递进。

    刚开始,这样的安排遭到很多人的不解甚至反对。

    尤其是老匠人们。

    他们出身于手艺门第,擅长凭手感、凭经验完成整道工艺流程。

    眼下却被要求拆解流程,只负责其中一环。

    甚至一根毛刷、一个挂钩、一根缝线,都要按照模板来做。

    哪怕他们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全套活计,也不被允许越界。

    这对很多自负技艺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羞辱。

    可李北玄态度坚决,从不动摇。

    于是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整座工坊,都被折腾得鸡飞狗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