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中央有你看着,我准备到各处看看,你觉得如何?”
要出门,自然得征求全天候劳动模范张三总理的意见,毕竟黄平事虽少,但都是挺不好扛的。
“又去?”张三诧异,“你这些年都出去过多少次了?现在国家新建,人心不稳,你还是在中央坐镇比较好。”
对于张三的反对,黄平有些理解。
虽然张三一直默默支持着自己一路的斗争,但是论思想,其实洪令金的思想比他更为进步。
在张三眼里,不管是曾经的世家、现在的人民,都是法律的受体,他本身就像个执法的机器,总是在做理性的判断。
比之洪令金,他在人民是什么,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上,更偏向于价值衡量体系的思考。
“正是因为人心不稳,我们才需要深入群众之中,听听他们的想法,而不能坐在洛阳,遥控地方。”
黄平解释道,“你们司法工作者,更要注意这些,不能一味地以曾经的法条道德为依据,须知‘祖宗不足法’的道理,社会主义法律一定要随着社会主体——人民的进步而同步完善,要将这些及时准确的反映到人民代表大会,就需要工作的时候多角度思考,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这是黄平对司法与监督部工作方向的希望,他并不赞同法律一定正确的论调。
毕竟归根结底,法治还是人治,人民代表大会再大,始终不是真正的全体意识,有些地方考虑并不是那么周到,况且社会在发展,矛盾同样在发展。
司法监督部就不能教条式的工作,那不是正确的道路。
张三让他坐镇中央这个想法,就是参考的古代君王治国那一套。
“是我想简单了”,张三一愣,开口检讨“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黄平点头,这当然不怪他,人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的动物,如果不时时学习,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中。
“这个送给你”,黄平说着掏出一本小红书,一本小黄书。
“这是什么?”张三有些不解。
“小红书啊,我导师的东西,以前跟你说过,前几天我和洪令金商量,重新印制了一版,作为思想学习的课外读物。你要认真学习理解。”
黄平回忆道,“至于小黄书,那是我们的来时路!”
“那好,你准备什么时候出发?”张三点头,黄平说服了他,“年后?还是?”
“两天后吧,不用等到年后了,正好看看咱们百姓第一个年怎么过。”
黄平想了想,放弃了等到年后的想法,这次是公开出行,一方面是了解民声国情,慰问群众,另一方面也有警示不法的考虑。
商量好之后,黄平自然要跟张灵和俩孩子交代一下。
两天后,还是土狗军武装警备路的林帆陪同,黄平从洛阳出发,这次,他要先走益州行省看看。
益州行省省会成都,省委书记是曾经的传奇支书之一的李定。
和黄平也是很熟了,黄平给张三那本小黄书里,就有他的故事。
李定,第一批党员,鸡泥村之难时离开中央驻地,前往益州,后出任马相军师,马相反。
刘焉伐蜀,马相兵败,李定辗转益州南部五郡(今川西、川南和云贵地区),团结汉民,调和汉蛮矛盾,发动人民武装运动,始终坚持在反抗世家压迫的第一线。
后刘焉病亡,与白虎军里应外合,解放益州全境,终于回归中央,鉴于他的功绩和对汉民、蛮民情况的了解,中央一直让他担任着益州的行政长官。
建国之后军政改组,顺理成章的,他被提拔为益州行省省委书记,益州一把手。
“黄平同志,欢迎欢迎!你终于又来了。”
成都,黄平再次见到了李定,他还是热情地欢迎着自己。
不过看到周围的欢迎人员,心中有些疑惑,但现在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
“谢谢,同志们好!”
黄平挂上笑容,挥手向所有人打招呼。
到了落脚地,安排好行程,黄平这才单独会见李定,问出了心中疑惑。
“李定同志,以你的性格,不会在意排场,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黄平话音刚落,李定就知道他说的什么事了,开口解释到:“那是自然,不过虽是听取了一些树立威信的建议,但更多的,乃是因为百姓也实在想看到你,所以欢迎仪式稍显浮夸。”
李定虽然没全说实话,但也没骗黄平,确实是很多人想亲眼看看他。
有树立国家威严的想法,也有他利用中央背书加固权威的考虑。
黄平也不在这事上过多计较,只是点了点:“我们也是普通人,用不着那些神仙皇帝的礼节。”
“我明白,会改正的!”李定当即保证,接着问道,“这次来,有哪些安排?”
“先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