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潜在的威胁分析了个遍。
从北方的残元势力,到西南的土司,再到东南沿海的倭寇流匪,甚至是万里外的南海……
每一项都被当做专题,反复推演、讨论过无数次。
他们的老师,那位广智侯,甚至画出过简易海图,标明了倭寇的主要来源地、活动路线,分析过他们的船只、战法和补给弱点……
周志新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原本因殿试而有些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
他拿起笔,饱蘸浓墨,心中已有了万字腹稿。
现在该考虑的,是如何精简一些……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将下方众生百态尽收眼底。他看到了那些士子的慌乱,也看到了周志新等人的自信。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冷笑。
这就是他要的结果。
他要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知道,读死书,没有用!
他朱元璋要的,是能为大明开疆拓土,安抚万民的实干之才!
……
……
殿试之后,便是漫长而焦灼的等待。
整个应天府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名为“期待”的味道。
酒楼茶肆,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议论着今年的科举。
从最初的南北榜之争,到后来的皇榜策论,再到如今的殿试题目,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最大的悬念,无疑是会元周志新,能否一举夺魁,成就“连中三元”的佳话。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那还用说?听闻殿试考的是平倭之策,这不正是皇家科学院的长项吗?”
“周会元怕是当世第一人了!”
“连中三元啊!光宗耀祖,往后几百年还为人传诵!”
有些吃瓜群众,对此反倒是极为热衷。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