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奋斗在洪武元年 > 第841章 他杨癫疯竟然还敢加价?

第841章 他杨癫疯竟然还敢加价?(1/2)

    随着杨少峰的话音落下,朱标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杨少峰。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朱标才幽幽的叹了口气,“姐夫,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小弟只是不太聪明,但是也说不上傻?”

    杨少峰微微一怔,朱标又继续说道:“你要说海外有新的粮食,小弟丝毫不会怀疑,也不会跟你辩驳。”

    “可你要说海外有什么高产的粮食,那小弟可就得跟你争辩几句了。”

    朱标微微叹息一声,说道:“要找高产的粮食,首先就排除掉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重点找寻那些以农耕为种的国家,对吧?”

    “而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只要有高产的粮食,必然就会民生安稳,进而实力强横。”

    “从秦汉到唐宋,姐夫可曾在史书上看过相关的记载?”

    “唯独一个西方大秦,史书上记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结果这西方大秦还没了。”

    所谓西方大秦,指的是古罗马。

    “有类中国”,在大汉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意思是古罗马人很像是汉人。

    对比之下,主动向汉使展现两万帕提亚骑兵的安息国,却被汉使评价为“其国兵弱”。

    朱标再次叹息:“所以,海外或许有新的作物种子,小心培养或许也能高产,但是想要直接找到高产的种子,恐怕不太现实。”

    面对朱标这番“因为海外没有强国,所以没有高产作物”的言论,杨少峰一时之间竟然想不到该怎么反驳。

    因为这番言论的理论和逻辑都没有错误。

    包括玉米、土豆和红薯、木薯,这些玩意儿在最开始的产量也不算多高,后来还是经过多番培育才变成高产作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红薯。

    这玩意儿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直到麻子年间才慢慢推广开来。

    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和农民们都太蠢,不知道这玩意儿高产?

    不是。

    是因为刚刚传进来的红薯产量不算太高,而且又有吃多了伤胃、容易放屁等诸多缺点。

    在大明本身还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谁也不敢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到红薯身上。

    等到麻子年间,小冰河最为严酷的阶段已经过去,多年的战争和屠杀又使得人口数量大大下降,就算红薯这玩意儿没有成为主食,老百姓都能靠着吃糠喝稀勉强过活。

    啧。

    吃糠喝稀都他娘的混成盛世。

    对比之下,老登和小登父子明显不会忽悠,就算老四也差了许多。

    同样是老四,人家那个老四明明签了《恰克图条约》,结果却被疯狂吹捧,差点儿就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圣主。

    再瞧瞧这个老四,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海外搞出来旧港宣慰使司,朝贡国无数,结果就差被人指着鼻子骂。

    哦,也不对,应该说确实指着鼻子骂了。

    毕竟都编排出活刮三千宫女和诛十族。

    杨少峰的思路渐渐跑偏到乱七八糟的方向,甚至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加大向棒子们收购劳工的力度。

    朱标却被杨少峰阴晴不定的脸色给吓了一跳,低声道:“小弟说错了?”

    杨少峰回过神来,微微摇头,说道:“殿下说的没错,臣就是在想着橘生淮南淮北的故事,寻思着万一哪个海外的粮食,弄回咱们大明就变高产了呢?”

    朱标傻乎乎的点了点头,随后却又感觉有些不对劲:“姐夫刚刚说的是要坑韩国公对吧?”

    杨少峰微微点头,朱标又继续说道:“那就不对了呀。”

    “姐夫要坑韩国公的前提,是得囤下足以供应大明所有百姓能吃五年的粮食。”

    “就算海外的作物种子到了大明变得高产,这个寻找、发现、带回来培育、种植、囤粮的时间也得好几年吧?”

    “等这么多年过去,大明的丁口数量说不定已经增长到了一万万人。”

    “小弟总是感觉哪里有点儿不对。”

    这就好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样。

    自家姐夫需要劳工的时间比较急,偏偏等待高产作物培育的时间又比较久。

    更重要的是,就算大明的粮食产量在增加,但是大明的丁口数量也在增加。

    反正朱标怎么想都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杨少峰则是斜了朱标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如果没有这两支舰队,一时半会儿的存不够五年吃的粮食,这很正常。”

    “可是有了这两支舰队,还是存不够百姓吃上五年的粮食,那这两支舰队不是白造了吗?”

    “还有,臣听说海外有一处海岛,上面全是不知道发酵多少年的鸟粪,属于一等一的肥料。”

    杨少峰伸手指了指舰队所在的方向,“让他们带上丝绸、瓷器、茶叶和宝钞出海,把丝绸、瓷器和茶叶换成金银,用宝钞买回咱们大明需要的东西,顺道再把鸟粪拉回来,咋的也不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