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轲比能归降(3/3)
骨力干捧着新铸的曲辕犁激动道:“大汗!这犁比汉家的还多三个齿,是我们鲜卑工匠改良的!”
诸葛亮巡视时,发现熔炉旁立着块石碑,上用汉隶与鲜卑文并刻:“刀剑化犁,永绝兵戈”。
轲比能指着远处学堂,微笑道:“丞相请看,各族孩童都在学《千字文》,但鲜卑语版是您特意让姜维编的。”
忽然,马蹄声自南方传来。轲比能一惊,却见是汉军送来新稻种。
领头的偏将笑道:“北疆王,这是丞相培育的和合稻,能在阴山寒地生长。”他卸下的马鞍上,竟挂着轲比能当年用的金狼头牌,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见证着胡汉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历程。
二十年后,阴山祭天台已改成“胡汉同文碑”。轲比能的孙子作为第二代北疆王,正在主持春祭。
碑前摆放着汉家鼎彝与鲜卑鹿石,碑文用七种文字刻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然胡风汉韵,各美其美。”
黄河岸边,白发苍苍的骨力干正在教孙辈唱《止戈赋》。忽然,上游漂来无数河灯,每盏灯上都画着胡汉交融的图案。骨力干指着最大那盏,开心地道:“看!这是当年丞相与大汗共放的和合灯!”
夜幕降临时,阴山之巅亮起新的烽火台。但这次燃起的不是狼烟,而是用松脂与艾草混合的“和合烟”。
袅袅青烟中,隐约可见诸葛亮与轲比能的虚影并肩而立,焦尾琴与马头琴的和鸣响彻北疆。
那悠扬的琴声,仿佛穿越了时空,诉说着胡汉两族和平共处、团结友爱的美好故事。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但那胡汉和盟的佳话,却永远铭刻在了北疆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熠熠生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