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根本没想过会出意外。
他在这趟洛阳之行中,犯了三大错误:一个致命、一个至蠢、一个毁基业。
致命错误就是藐视元子攸,当皇宫是自家后花园,来去无虞。
至蠢错误是带着长子尔朱菩提。
俗话说:宁让皇帝伐边、不让太子涉险。
尔朱菩提相当于是他的太子。
尔朱荣出外办事,应该先把尔朱菩提藏在安全地方保护起来。
把尔朱菩提带在身边,愚蠢至极。
毁基业错误是把元天穆也带在身边。
元天穆之于尔朱荣,犹如丞相之于元首,怎么能乘坐同一架飞机呢?
元子攸临时召元天穆入京,就该警觉。后来回到洛阳,也不该和尔朱荣同出同入。
所以,元子攸对尔朱荣的斩首行动,结果是把尔朱荣的中枢要员一锅端了:元首尔朱荣、太子尔朱菩提、丞相元天穆同时殒命。
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尔朱家族集团顿时群龙无首,立马出现争权夺利、互不买账、相互算计的情况。
尔朱荣已经死掉的长子尔朱菩提其实才14岁,往下最大的儿子也才5岁。
尔朱荣毕竟不是皇帝,他的儿子们的法律地位没有保障,年纪小就无法获得家族成员认可。
这样一来,尔朱荣死后,家族几大巨头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家族利益。
此外,尔朱氏家族几大巨头:
1、尔朱天光:尔朱荣生前非常器重他,着力培养,想让他做自己儿子的首席辅佐。
尔朱天光此时担任雍州刺史,掌控关中及陇西一带。
可能是因为距离太远,也可能忌惮堂弟尔朱天兆,叔叔尔朱世隆、尔朱仲远、尔朱度律、尔朱彦伯等人,他对于率军东出、为尔朱荣报仇之事,并不积极。
2、尔朱兆:汾州刺史。
他是尔朱荣后辈中战力最强的。
尔朱兆反应最快。
他收到叔叔被杀消息,他第一时间带兵奔赴晋阳,接管了尔朱家族中枢,稳住了阵脚。
他为尔朱荣报仇的决心最坚定。
3、尔朱仲远:徐州刺史、三徐行台。
他是尔朱荣堂弟。
堂兄被皇帝杀害,他立马宣布报仇,并领军西进,攻克了西兖州治所大梁(开封)。
自己也从彭城移驻大梁,接着攻打虎牢。
4、尔朱世隆:尔朱仲远亲弟,尔朱荣堂弟。
他一直代表尔朱家族深耕洛阳,汉化最深。
以前担任过领军将军,后因失职而被削职。
现任尚书右仆射。
他与尔朱兆有些矛盾。
四巨头分三伙(尔朱仲远、尔朱世隆是一伙),实力非常接近,谁也不服谁。
要交过手,一方展示霹雳手段、教训了另外两方,对方才会服软、听令。
而这个过程就是内耗过程,往往给家族整体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可能是致命打击。
——四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之前,汾州刺史尔朱兆将自己治所西河县移驻并州晋阳,接管了尔朱氏荣的太原王总部。
后来尔朱世隆北来,驻扎长子城。
尔朱兆便亲自率一路军队南下与叔父尔朱世隆会合,共同商量讨伐元子攸的办法。
两人决定先另立一位新皇帝再说。
有了新皇帝,方便对全国军队发号施令。
他们挑中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因为他是尔朱荣正妻北乡长公主的侄子,一向来往密切,得到尔朱荣各种帮助。
尔朱兆派人与元晔商量,元晔一口答应了。
于是,在尔朱世隆、尔朱兆支持下,元晔在晋阳(太原)称帝,年号建明。
随即,建明帝元晔任命尔朱兆为大将军,晋爵颖川郡王;尔朱世隆为尚书令,晋爵乐平王;尔朱度律为太尉,晋爵常山王。
同时,元晔以明诏的形式,任命了许多尔朱氏家族官员,如尔朱彦伯为侍中,晋爵博陵王;尔朱仲远为车骑大将军兼尚书左仆射、三徐州大行台,晋爵彭城王;尔朱天光为尚书令兼关西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晋爵陇西王。……等等。
此时,尔朱荣被皇帝杀害的消息已经传遍天下。
尔朱氏家族也开始全国串联,几股力量谋划联合攻打洛阳。
主要力量包括:
1、尔朱兆、尔朱世隆二人主持的晋阳~长子城。
2、尔朱天光、贺拔岳为主的泾州部。
3、尔朱仲远为主的徐州(东行台)部。
不久,三部同时行动,尔朱世隆从北、尔朱仲远从东、尔朱天光从西,向洛阳夹击而来。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