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幸好遇见神 > 第519章 北魏昏庸当道 元深生不逢时

第519章 北魏昏庸当道 元深生不逢时(1/3)

    南梁对魏国的北伐暂时告一段落后,北魏内部起义浪潮的第三拨爆发了:六镇降户暴动。

    广阳王元深曾经上奏:对于平定六镇暴动后的二十多万俘虏(降户),在恒州(平城)以北辟出专门区域安置他们。

    这里是农耕与游牧结合地带,将降户安置在此,让他们一部分从事畜牧,一部分从事农耕。

    这样可以较快将这几十万人(俘虏+家属)转化为顺民。

    元深是平定六镇之乱的总指挥、头号功臣,而且是宗室重臣。

    一般来说,安置降户也是平叛军事行动的延续,朝廷应该着重考虑一下他这位平叛总指挥的建议。

    可惜,此时把控朝政的胡太后,更加信任自己钦定的几位臣子:元徽、郑俨、徐纥等。

    此时朝廷丞相仍然是太师元雍。

    他是胡太后东山再起的重要推手,同时此人老奸巨猾、阿弥陀佛,唯胡太后马首是瞻。

    他故意降低存在感,不与元徽、郑俨等争锋。

    尚书令元徽是胡太后信任的次宰,也是元深的切齿之敌。

    表面上,元徽是次宰。

    而胡太后的闺伴、中书令郑俨是元徽的铁哥们。

    在郑俨支持下,元徽实际行使首宰权力。

    另外,北魏朝廷这时候归来一位老资格王爷:东平王元略。

    前几年,元义杀害元怿,元略和大哥元熙不服,起兵“清君侧”。

    事败后,元熙被杀,元略南逃投奔梁国,深得南朝皇帝萧衍赏识。

    元怿是胡太后最爱的情人,元略是为元怿鸣冤而被迫出逃,胡太后自然不会忘记这件事。

    现在,凶手元义已死,胡太后希望元略能回归祖国。

    恰在此时,南梁二皇子萧综投魏,他的王府长史江革、校尉祖暅、参军芮文宠等人,以及王府5000多名禁卫军被魏国俘虏。

    胡太后便指令派人到南梁谈判:以江革等5000多人换回南梁中山王元略。

    南梁皇帝萧衍在征询元略意思后,欣然接受这个方案。

    萧衍很敬重元略为人,亲自设宴为元略饯行,并派羽林卫一路护送他抵达洛阳。

    元略回到魏国,被封东平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国子祭酒、尚书左仆射。成为军队总司令兼第四宰相。

    北魏朝堂宗室(拓跋氏或元氏)派别,传承到现在就是两个大派:景穆帝拓跋晃后裔派、其他派。

    也就是以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们为派别源头:太子拓跋晃后裔是一派,拓跋焘的其余儿子们后裔、其他拓跋氏后人是另一派。

    拓跋晃并没真正做过皇帝,但他的儿子拓跋濬历经千难万险杀出重围,夺得皇位,一路传承下来。

    而拓跋晃的10个兄弟们即便做过皇帝的,也没保住皇位,比如拓跋余。

    元怿、元略、元徽……都是拓跋晃后人。

    元略、元徽两个家族本来就是一伙,关系很铁。

    而元深祖上是拓跋建,他是拓跋晃之五弟,属于“宗室其他人”那个派别。

    元徽之所以与元深有深仇大恨,除了阵营不同,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被元深绿过。即:元徽的大美人王妃于氏曾与元深通奸。

    两人因此势同水火,满朝皆知。

    元深领军在外作战,元徽是中枢要员。——这种安排本来就不妥。

    对此,元深提出过抗议:要么让其他人领军出战;要么将元徽调离中枢。

    胡太后却对元深的抗议置之不理。

    元深关于安置降户的奏折到了中书省,郑俨立即拿给元徽看。

    二人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批注“不妥”,然后上呈胡太后御览。

    胡太后见郑俨、元徽二人都否了,哪里还会质疑,立即将奏折丢进“不予批复”的篮子里。

    就这样,元深的谋国良策被随随便便束之冷阁。

    元徽的睚眦必报、郑俨的罔顾是非、胡太后视国事如儿戏……凡此种种的堆积,为北魏朝廷备下了丧钟。

    按朝廷最初决议,六镇降户原本是被安置在河北的冀、定、瀛三州就食。

    但最后统计出的动迁人口数高达60~70万,因为要包括家属。

    于是,河北十几个州都有六镇降户落户。

    而河北地区的土地根本无法承载人口暴增的压力,各种矛盾日积月累,使得原本是魏国粮食、人口保障核心区的河北,成为无限增压的高压锅。

    525年,北方夏天干旱、秋季欠收,压力突破极限,终于先后发生降户暴动:

    1、8月,原柔玄镇队主、破六韩拔陵的部下杜洛周在上谷(张家口)聚拢十几万人马,举旗造反。

    杜洛周宣布建立国家,国号沿用老上司破六韩拔陵的“真王”。

    杜洛周的队伍里,聚集了大量六镇老兵,其中不少人是野心勃勃的厉害角色。

    但此时他们都很低调,观察着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