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处于全面北伐状态的梁国军队、朝廷,无疑是巨大打击。
不仅如此,围困寿阳的北伐总都督裴邃,也于此时在军中病逝。
皇帝萧衍见梁军接连遭遇重大挫折,便下令暂停北伐,坚守现有防线。
南梁北伐受挫,按说是北魏的机会。
只不过,北魏各地叛乱局面如烈火烹油、越来越旺,而朝廷军队的平叛进展非常糟糕。
魏国对内乱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对付外敌梁国。
魏国爆发大规模起义,时间上分前后三拨,力量主要是五股:
第一拨,一股:北方六镇的破六韩拔陵;
第二拨,两股:陇西的莫折念生、高琛;
第三拨,两股:河北的杜洛周、葛荣。
第一拨的破六韩拔陵,被广阳王元深联合柔然可汗阿那瓌彻底剿灭,俘获叛军二十多万人。
由于北魏处置失当,这些俘虏加上家属共60~70万人成了朝廷负担,最后成为北魏掘墓者。
第二拨的陇西两股叛军:莫折念生占据南秦州、秦州,高琛占据高平镇、东秦州。
这两股势力相互配合,向东攻打西道行台治所、雍州刺史部长安城。
开始时,萧宝夤无限信任副将崔延伯,将主力大军交给后者指挥。
崔延伯两战摧垮了秦州叛军,收服莫折念生。
哪知在与北部高平镇叛军对决时,崔延伯指挥失当,遭遇惨败。
崔延伯自己也中箭死在阵前。
崔延伯死后,又经过几仗,萧宝夤的人马只剩下1万多。
他被迫龟缩在长安城内,采取守势。
朝廷对萧宝夤不满,将其免为庶民。
同时任命雍州刺史、弘农人杨椿为西道行台,取代萧宝夤,节制关中诸军,统筹陇西平叛。
杨椿大肆招募军队,但效果不佳,只得7000人。杨椿让侄子杨侃担任副将,统帅、训练新兵。
不久,两股起义军先后攻占陇右各州郡,州郡官员要么战死,要么逃跑,要么投降义军。
投降魏军的莫折念生也再次反叛。
整个陇右,只剩雍州刺史部长安孤城,还在魏国朝廷军队掌握之中。
不久,起义军攻占潼关,对首都洛阳形成直接威胁。
潼关失守,魏国朝廷宣布中外戒严,并启用被削职的萧宝夤为西讨大都督,代替生病休养的杨椿。
在此关键时节,起义军为了争夺领导权发生内讧,秦州义军将领杜粲袭杀莫折念生。
杜粲的行为遭到义军将领们讨伐。他便干脆背刺起义军,向萧宝夤投降。
杜粲是继莫折念生、高琛之后一股重要力量,他的背刺对起义军是致命打击。
萧宝夤率领魏军又收服了陇右大部分州郡。
萧宝夤出征陇右以来,消耗的军队、财物是天文数字,却并未取得理想战果。
胡太后、皇帝,以及当朝大臣们,都对他憋了一肚子怨气。
萧宝夤在洛阳的眼线、友人不少。他深深知道这点。
他“审时度势”之后,觉得陇右起义军仍然十分多而强大,自己不可能剿灭他们。
自己将来回到洛阳,一定没好果子吃。
于是,他派干将郭子恢占据潼关,封锁咽喉门户,自己在长安城宣布独立,建国称帝,国号为“齐”,自称“齐帝”。
齐,正是他的高祖萧道成建立国家之国号。
萧宝夤原来的心愿,是借助魏国的力量打回老家去,推翻南梁政权,恢复齐国。
现在看来,魏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指望不上了。
萧宝夤抢着在长安称帝,重建“齐国”。了结了自己心愿再说。
河东正平人薛凤贤、薛修义起兵响应萧宝夤,攻占盐池、安邑、蒲坂,宣布臣服“齐国”。
此时的魏国朝廷,被胡太后绝对控制着。
皇帝元诩年纪增长了,而手中的权力却越来越小。那皇位也坐得越来越憋屈窝火。
胡太后第一次垂帘听政,时间是515~520年。
那时她在全国大兴佛寺。
上层权贵借此敛财暴富,导致下层官僚福利陡降。下层官僚便加重对底层民众盘剥。国内矛盾被严重激化。
胡太后又肆意挥霍,毫无节制,使国库空虚。
于是,她听信奸臣建议,实施开源节流政策:开源就是增加百姓负担;节流就是降低官员、军队福利。
魏国国运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的结果就是元义、刘腾发动政变,将她幽禁五年。
5年内,刘腾死、元义倒台,胡太后再次摄政,时间是525~528年。
这次,她的一系列神操作,直接让魏国走上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