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卿家以为如何?”
这话一说完,大殿内一群浑身长满心眼的家伙,都开始开动脑筋。
皇明祖训确实规定,王室子嗣年十四到十七,为婚配嫁娶区间。
太子毕竟刚刚十四岁,本没有这么急,但陛下既然提出,肯定是有其用意。
陛下又说不从民间选,从勋戚中选,首先这是不符合祖训的,高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规定太子妃、皇后只在平民中遴选。
陛下的理由是,不忍劳民伤财,这是假话,国库现在不缺银子,只要朝廷舍得花银子,何来的劳民伤财。
但陛下既然说了,自然有其道理,祖制这东西陛下倘若真的都遵守,那大明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了。
再者,陛下肯定知道从勋戚中选太子妃,可能会导致这家勋戚权势膨胀。
但陛下仍旧这么说,那么原因大抵上只有两个。
其一,陛下仗着手握兵权,有兵马元帅、武英郡王张世康盯着,所以不怕。
其二,陛下有其特定的目的,比如陛下看上了某家的闺女,或者太子娶了某个勋戚的闺女,能有利于朝廷。
当然,前者过于离谱,不作考虑。
那就只剩下一个答案,陛下想通过太子迎娶一个勋戚的闺女,来使江山更稳固。
这就简单多了,首先是考虑哪些勋戚家里有适龄的闺女,其次是符不符合要求。
自打江南的开国勋戚被一网打尽之后,大明的世袭勋戚,只剩北京城内的几十家。
家里有闺女,且年龄适合的,就更少了。
再考虑政治因素,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
海中期第一个琢磨过味儿来,扭头看了一眼英国公张之极。
而后是李邦华、范景文……
诚意伯刘孔昭也琢磨过味儿来,并悄摸扯了扯定国公徐允桢的袖子,递眼神给对方,又冲张之极努了努嘴。
一场好戏又要上演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