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巡逻禁卫的甲叶摩擦声,偶尔划破雨幕的寂静。
一意孤行的李承乾,打算拼着受到处罚,也要在父皇李世民面前要一个准话。
却不知道,与他隔着不过七八里地的太极殿,灯火通明。
李世民手底下的那群肱骨之臣,此刻也全部聚集在御书房内,激烈的商议。
原来,就在寅时刚到的时候。
两道八百里加急军报,几乎不分先后的送到了宫中。
第一道军报,自然来自征讨大总管李靖之手。
毕竟,出征一年。
虽然李靖一直出谋划策,有意让突厥的兵力汇集起来,准备来个一网打尽。
但朝中那些大臣不明白他的用意,有不少大臣开始质疑战事,认为拖延的时间太久,国力经不起如此虚耗。
眼下,李恪突袭定襄,击败了突厥主力,俘获无数,颉利率残部逃跑。
这等大胜,恰是李靖等待已久的破局之机。
同时,也是让那些朝中大臣闭嘴的最好证明。
第二道却是颉利可汗所发:"面对,李靖等人的围追堵截,这位几乎走到末路的枭雄,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军报上字迹潦草,却透着一股决绝。
提出愿率残部归降,举国内附,以身自入朝。
这时候的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靖打的是灭国战。
毕竟,这时候的突厥虽经重创,但其在漠北经营多年,部族根基仍在,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完全没想要一战便将其连根拔起。
在李世民的盘算里,能逼突厥称臣纳贡,退回漠北不再南犯,雪了渭水之盟的耻辱,为大唐争取数十年安稳,就已是难得的战果。
因此,在接到李靖的战报,和颉利的求和信的李世民,兴奋的连夜召集重臣商议。
到底要不要接受颉利的求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