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429章 站出来的李承乾

第429章 站出来的李承乾(1/2)

    李孝恭的话一经说完,萧瑀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向来刚正,怎受得了这般嘲讽。

    “李郡王,你这话什么意思?”

    “难道认为我刚才说的话,是在逞口头之欲不成?”

    “老夫是什么人,难道李郡王不清楚?自追随太上皇起,我萧瑀历经多少风雨,哪一次不是尽心尽力?今日朝堂之上,所言皆是肺腑,一心只为大唐江山社稷,岂容你这般无端揣测!”

    萧瑀向前跨出一步,目光如炬,直直地盯着李孝恭。

    那眼神中蕴含的愤怒与不满,仿佛要将对方灼烧。

    面对萧瑀的质问,李孝恭却并未有半分退缩之意。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似无的轻笑,拱手道。

    “萧大人莫要动怒,本王绝无诋毁之意。只是大人所言,几乎将燕王李恪在北疆扩土开疆之功,全盘抹杀,实在令本王难以苟同。”

    说到这,李孝恭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表情,站起身来,朝着对面的文官队伍拱了拱手。

    这时候,大唐与前面的所有王朝一样,朝堂上的大臣一样,都是分为文臣和武将两大阵营。

    左边为文官之列。

    自古以左为尊,治国安邦都离不开这群文人。

    右边则为武将行列,他们在乱世、战时,以及对外族发生冲突时,全靠他们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只不过从长远来看,乱世、发生战争,以及应对外敌入侵时,武将确实是冲锋在前,为国家筑起坚固防线。

    可一旦局势平定,步入太平盛世,文臣的作用便愈发凸显。

    这样的排列,看似合乎情理,却也矛盾重重。

    历朝历代以来,文武相轻,便是常态。

    文人官看不起武将的粗莽,认为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懂得舞刀弄剑,毫无治国理政的智慧。

    武官则认为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在朝堂之上舞文弄墨、纸上谈兵。

    平日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可一旦面临实际战事,便吓得瑟瑟发抖,毫无应对之策。

    就拿此次燕王李恪在北疆的战事来说。

    萧瑀站在庙堂之上,对指手画脚,却不知战场上兵凶战危。

    一个不小心,就是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下场。

    更惨一些,搞不好还要被割去脑袋,成为对手耀武扬威,炫耀战功的战利品。

    再加上,别看每次他们意简言短的往后方。

    那些轻飘飘的战报,不过是万千将士用血泪堆砌的寥寥数语。

    战场上风餐露宿,恶劣的天气、生存环境。

    刀枪剑棍之间,每天都在生死之间徘徊。

    李孝恭身为武将,心中本就对文官有着诸多不满。

    此时萧瑀这般轻易否定李恪的功绩,更是让他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燕王在北疆,风餐露宿,身先士卒,一年之间,拓地数百里,使得我大唐北疆日益安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般功绩,就是萧少师嘴里的侥幸不成?”

    李孝恭语气虽平和,可字字句句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再则,十数万大军,人吃马爵,耗费巨大,难道就任由这僵局持续下去?”

    “李靖将军,只不过觉得燕王素有谋略,且熟悉北方战事,想着以此打开局面。如今,却被您这一番话阻拦,既然,你觉得燕王殿下不行,那您一定可以,不如就辛苦您老跑一趟?”

    李孝恭这几句话,看似争辩,实则暗指萧瑀不懂战事,却喜欢指手画脚。

    你若是觉得战功赫赫的燕王李恪不行,那么你上。

    所以,等到李孝恭的话说完,双手紧紧握拳,身子微微颤抖,显然是被李孝恭的话气得不轻。

    周围的大臣们见状,纷纷露出担忧之色,既不敢上前劝阻。

    “事关社稷安危,岂容儿戏?燕王虽勇,可这冰天雪地的局势,岂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扭转?”

    面对李孝恭的发难,萧瑀定了定神,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怒火,挺直腰杆,目光如炬地看向李孝恭。

    “郡王,你这话说得未免太过草率。”

    萧瑀的声音冷峻,带着几分不容置喙的威严。

    “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绝非仅仅依靠人和一项,如今北疆冰天雪地,粮草运输艰难,将士们在酷寒的环境中难以行动,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就算征召燕王,这些都是难以克服的自然环境。”

    萧瑀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在场的大臣们明白他的担忧。

    此时,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微微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他深知李孝恭所言在理,可一边是女婿,一边是亲生外甥。

    两边都不好取择。

    于是,他轻咳一声,上前一步说道。

    “两位皆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着想,言辞间还是莫要伤了和气。燕王的功绩有目共睹,这一点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