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带着呼啸的风声,大多数只是震慑作用,但也又少数精准地命中目标,不少井阑被砸坏。
有的井阑直接被砸断,上面的弓弩手纷纷坠落;有的则被砸得失去了平衡,摇摇欲坠,无法再进行有效的攻击。
......
当夜,皇甫嵩的营帐内灯火通明,众位将官齐聚一堂。
空气中弥漫着凝重的气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战争的疲惫与对明日攻城的忧虑。
皇甫嵩坐在主帅之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率先开口道:“今日攻城,虽遭遇顽强抵抗,但我军士气不减。
袁绍负隅顽抗,其防御亦有可乘之机。
诸位,且说说你们对明日攻城之策的见解。”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站了出来,抱拳道:“大将军,末将以为,今日井阑虽受霹雳车攻击受损,但仍可发挥其高度优势。
只需派遣精锐弓手,集中火力压制城墙上敌军,掩护云梯与冲车再度靠近。
同时,可安排工兵小队,开挖地道。”
众人纷纷各抒己见,讨论声此起彼伏。
皇甫嵩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建议,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待众人发言完毕,他缓缓说道:“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处。
明日攻城,以井阑弓手全力压制,但不必靠近城墙,只为掩盖工兵开挖地道。!”
将领们齐声领命,随后各自散去,准备明日之战。
营帐内的灯火逐渐熄灭,但整个营地却并未陷入寂静。
士卒们在各自的营帐内擦拭着兵器,检查着装备,紧张的气氛在夜色中蔓延。
与此同时,由张机和华佗带领的大量医者也从雒阳赶来,治疗伤兵。
第二日清晨,晨曦微露,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
皇甫嵩的大军已在黎阳城下列阵完毕,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嘹亮的号角声划破长空,新一轮的攻城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
在皇甫嵩大军的一轮轮猛烈攻击后,攻势渐趋减弱,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片刻的宁静。
尘土弥漫在黎阳城的上空,久久未能散去,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与焦糊味。
袁绍深知此时城中士卒们的身心俱疲,他们在连续的高强度防御作战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定亲临城墙慰问这些坚守的勇士们。
袁绍登上城墙,先至抢修城防的士卒处,众人虽满面尘土、伤痕累手却目光坚毅。
后方,有人记载:
袁绍轻拍一年轻士卒肩,柔声道:“诸位辛苦,你们坚守,城若金汤,本初铭记。”
士卒眼眶红,应道:“为主公守黎阳,万死不辞!”
众人皆附和,士气大振。
又至霹雳车士卒前,其正喘息拭汗。
袁绍拱手赞:“操控得力,战功赫赫,击退敌军后必重赏。”
士卒挺胸露喜。
于城墙角落,见受伤士卒包扎伤口,袁绍急查伤势问:“伤重否?军医妥处否?”
答曰:“皮肉小伤,为你而战,荣幸之至。”
袁绍握重伤者手言:“定不使君等枉流鲜血。”
袁绍巡城,言行如暖流沁士卒心,低落士气复昂。
众望其背影,满是忠诚信任,握紧兵器,目燃斗志,似宣示有袁绍在,黎阳不破,共存亡。
......
当袁绍来到城门楼处的时候,臧洪开口道:“主公,大将军今日攻城,不如昨日猛烈。”
袁绍微微皱眉,心中涌起一丝疑惑,问道:“这难道不正常么?许是他们昨日攻城受挫,今日兵力或士气有所损耗,故而攻势减弱。”
臧洪却神色凝重,缓缓摇头,伸手指着城墙下一些若隐若现的痕迹,说道:“主公,你且看,这绝非那般简单。
你瞧此处,还有那边,泥土有新翻动的迹象,且这些痕迹呈规则的线条状延伸。
依我之见,皇甫嵩定是使了佯攻之计,明面上减弱攻势,让我们以为他们力竭,实则在暗中指挥士卒开挖地道。
他们妄图通过地道潜入城中或是坍塌城墙。”
袁绍顺着臧洪所指之处仔细端详,脸色渐渐变得阴沉起来,他紧咬下唇,片刻后说道:“若果真如此,那可就危险了。
臧洪,依你之见,我们当如何应对?”
臧洪沉思片刻,抱拳道:“主公,我们需即刻组织人手,沿着这些可疑痕迹挖掘反向开挖,截断他们的地道。
同时,在城内各处安排耳聪目明之士,用水缸蒙上牛皮,仔细监听地下动静,以便及时察觉敌军的地道方位,提前做好防备。
另外,可挑选一些精锐士卒,组成应急小队,随时待命,一旦发现敌军从地道中冒出,便迅速出击,将其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