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925章 库尔勒之战 1

第925章 库尔勒之战 1(1/2)

    当宫里面的朱翊钧知道,袋鼠揍了朱常洛的事情后,赶忙询问了受伤是否严重,回禀人员告知并无大碍后,朱翊钧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并且下令皇子们前去麒麟园游玩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制度。

    在大明进入澳大利亚,不,明皇州之后,朱翊钧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大明朝在万历四十年左右,人口破三亿呢。

    因为大明朝需要尽快的进入一个人口大爆发期。

    只有这样,才能在万历朝末年,能够完成海外的布局。

    说白了,对外扩张,特别是海外的扩张,不单单靠着兵强马壮。

    抢过来不算本事,有本事的是怎么样,能在抢占的地方占据主动性。

    也就是将这些海外领土变更为华夏民族的栖息地。

    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就是母体,他需要朝着外面输送人口。

    最为重要的还是人口。

    在另外一个时空,欧洲的殖民体系全面崩盘,一方面是因为两次大战的力量缩减,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殖民地的人口配比,西方人过去是当贵族,做人上人的,可从来没有想过取代原住民成为其主人,当然,美洲除外。

    而朱翊钧思考的就是在东亚圈,要真正的将其变成以汉民族为主导的华夏民族固有领土,与繁衍生息的祖籍地。

    也就是,说,不要殖民,要永远占领。

    即便,日后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那汉人政权们也要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生存……

    思来想去,朱翊钧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主张,只能想着,近些年,找个由头,减免一些赋税,让老百姓们的生活压力变小,自然而然的迎接人口增长。

    实际上这个时候,大明朝的人口增长率是超过这个时空历史上任何时期的。

    可朱翊钧还是觉得有些慢。

    海外的粮食被运回到内地,每年的在海上贸易运回来的粮食,几乎占了全国粮食产出三成之多,也就是说,大明朝即便遭受数年的接连灾荒,也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缺粮事件。

    这是人口爆发之后,朝廷的底气所在。

    实际上在这个时期,福建老铁依然给力,在爪哇南洋府稳定之后,每年都有自发前往谋生的百姓,超过数十万。

    若是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在万历三十年之前,爪哇岛的主体民族,便真会变成汉族。

    在生孩子这事情,朱翊钧也是以身作则了。

    这不,万历十六年,朱翊钧已经完成了大半挑战太祖高皇帝的伟业了。

    他的第十一个儿子在年初的时候出生了。

    算上公主,朱翊钧此时已有十六子女,本来应该是十七个,有一个在万历十五年年末出生,却在一月之期未到便夭折了……这也是朱翊钧第一次体会到丧子之痛,但,朱翊钧明白,在这个时代,他的子嗣有那么大的存活率,已经是奇迹了…………

    ………………

    大明万历十六年,七月。

    西域的风沙,似乎还裹挟着铁锈与血腥的气息,越过万水千山,在无形的信笺上凝结成沉重的墨迹,最终,由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踏碎了京畿官道的宁静,直扑大明帝国心脏。

    此刻,乾清宫内。巨大的蟠龙金柱撑起高高的藻井,繁复的彩绘祥云在烛火与天光的映照下仿佛缓缓流动。

    深色的金砖地面光可鉴人,倒映着殿内身着各色补服的文武重臣的身影。

    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端坐在宽大的蟠龙御座之上。

    他身着明黄色常服,面容沉静,目光低垂,正听着户部尚书张学颜冗长而细致的漕运奏报。

    关于运河清淤、漕粮损耗、沿途官吏盘剥……琐碎繁杂的事务,殿内沉闷而压抑。

    大臣们垂手侍立,屏息凝神,只有奏报者清晰却略显疲惫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偶尔被殿外远处传来的几声悠长鸽哨打断……&

    “……故臣等议,当严饬沿途有司,凡漕船过境,除正项钱粮外,额外需索一钱一粟者,皆以贪墨论处……”张学颜的声音尚未落下。

    殿门厚重的帘幔被猛地掀开一角,一道急促而略显佝偻的身影几乎是踉跄着闯了进来,打破了原有的节奏。

    来人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

    “陛下,定西伯麻贵,八百里加急捷报!自、自西域库尔勒绿洲传来!”

    “库尔勒绿洲?哈密西去……怕不有数千里了,深入瀚海边缘了……”

    殿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所有关于漕运的争论、算计、烦忧,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西域”、“捷报”、“库尔勒”几个字眼冲得烟消云散。

    朱翊钧猛地抬起头,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电,紧紧锁住陈矩手中的信筒,沉声道:“呈上来!”

    “是,陛下……”

    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那张年轻而此刻无比凝重的脸上。

    只听得纸张翻动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