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来了! > 第109章 册封大典

第109章 册封大典(1/2)

    奉天门外,皇家仪仗的威严与华美达到了极致。

    金瓜、钺斧、朝天镫金光耀眼,巨大的龙旗、凤旗、日月旗在秋风中猎猎招展。

    身着崭新飞鱼服的锦衣卫大汉将军,盔明甲亮,肃立如林。

    为了这次的册封大典,朱祁镇不顾大臣们反对破了祖制,从五大龙军中挑选出了一万精锐单独成立了一军,名义上是为了军制改革,实则是为了给儿子充实实力,这支军队名义上隶属于国防部,实则只听从皇帝和东宫调遣,常驻德胜门外十里的军营内。

    另所有人都惊讶的是,朱祁镇既没有让汤杰任这支神秘军队的军长,更没有从五大军中选拔那些一路跟随他的年轻军官,而是从延绥镇调了一位寂寂无名的游击将军许宁任该军军长。

    其实在原时空中,许宁出身武职世家,其父许贵为羽林军指挥使,祖父许成封永新伯,家族三代镇守大同、延绥等边防重镇。

    景泰年间,许宁任延绥游击将军,多次击退蒙古鞑靼部入侵。

    成化初年,他率轻骑夜袭鸭子湖,夺取敌马畜,并协同名将王越在黎家涧大破敌军。

    成化九年,与王越率五千骑兵深入沙漠,奔袭八百里直捣鞑靼大本营红盐池,斩杀俘虏350人,重创满都鲁部,彻底缓解了河套边患。

    其人身经百战,负伤二十七处,以沉稳刚毅着称。

    他待士卒有恩,清廉自守,培养出了刘宁、神英等名将,被赞为“士卒甘为效死”。

    自从朱祁镇魂穿大明后,许宁在明兴十年时考入了讲武堂,毕业后被回到了延绥镇,后来明兴十四年,朱祁镇北征漠北,延绥镇派出许宁率军策应。

    在最后的大战中,许宁亲率五百铁骑,一把当先冲入敌阵,斩杀鞑靼大小贵族首领十余人,大战后,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朱祁镇的案头。

    关键是这个许宁及其家族世代镇守边镇,和朝中的勋贵大臣没有多少瓜葛,朱祁镇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最终选择了许宁。

    ……

    本来按照祖制,东宫护卫由府军前卫统领“幼军”组成,由大汉将军、红盔将军、明甲将军、叉刀围子手等约约2.8万人组成,均从勋贵子弟中选拔15~20岁“姿容俊伟、有材力者”充任,此时幼军是东宫护卫核心,兼具仪仗与实战职能,规模远超普通卫所(普通卫所约5600人);

    但是到了宣德年间,未将府军前卫转为太子护卫,而是于宣德八年另选京师各卫幼军7000余人专侍东宫,年龄要求更小(11~20岁),这批新军独立于府军前卫建制,但因选拔困难未满额。

    为了给儿子充实护卫,朱祁镇拒绝了张辅等老将的建议,不在从勋贵子弟中选拔幼军,而是直接从自己的近卫军中遴选了精锐中的精锐三千人,充入东宫护卫。

    文臣们私下议论,皇帝这简直是要把自己的所有底牌都给了太子,这简直是胡闹!

    但是朱祁镇并没有理会,甚至还觉得自己给的不够。

    要不是皇后夏子心拦着,他甚至想将宫中禁卫在拨付五千人给东宫。

    ……

    奉天门。

    文武百官按品级序列,身着最隆重的朝服,屏息凝神,空气中檀香馥郁。

    王直、于谦、王佐、陈循、王文等清流大臣赫然在列,虽然面色凝重,但腰杆挺得笔直,肃穆和期待。

    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前天的风暴,清洗掉的,是淤积在帝国肌体上的脓疮。

    吉时已到!

    浑厚悠扬的钟声,一声接着一声,涤荡人心。

    “陛下驾到!”

    “皇太子殿下驾到!”

    随着侯宝那穿透力极强的嗓音,奉天门缓缓洞开。

    大明皇帝朱祁镇,身着十二章衮冕,头戴十二旒冠冕,威仪深重,如同天神临凡。

    他的左手,牵着一个同样身着明黄小龙袍、头戴远游冠的孩童——即将被册立为皇太子的吴王朱见沥。

    朱见沥的小脸紧绷着,努力模仿着父亲的沉稳,乌黑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紧张。

    皇帝牵着幼小的太子,缓缓登上奉天殿前那高耸的汉白玉丹陛。

    每一步,都踏在光滑冰冷的玉石上,发出轻微而清晰的回响。

    鼓乐声雄壮激昂,编钟、玉磬、笙箫齐鸣,奏响《万岁乐》。

    礼部尚书胡滢捧着诏书,站在丹陛之下,声音洪亮而激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吴王朱见沥,天资聪颖,仁孝性成,英睿夙彰……兹恪遵天序,俯顺舆情,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当读到诏书末尾,那行由朱祁镇亲笔添上的、力透纸背的朱红小字时,尚书的声音更加高亢,带着一种宣告新生的力量:

    “国之新元,当以雷霆涤荡污浊,以赤子之心开革新之局。此诏既下,万象更始!”

    “万象更始”四字,如同洪钟大吕,敲击在每一个官员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