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92章 各路军情

第692章 各路军情(1/2)

    夏侯献笑了笑。

    话说,当年习氏有能力的几乎都走了。

    那一批荆州士族愿意投曹操的人不多,毕竟当时大汉还没有亡。

    他们先辅刘表再助刘备,旗帜很鲜明——扶汉。

    就是不知道,如今有没有人后悔。

    夏侯献之所以记得庞林的妻子出身习氏,是源于一次宴会时的偶然听闻。

    当时有宾客称赞太祖之功绩,是太祖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之中为北方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定。

    老臣们感慨曾经妻离子散的往事,就有人提到了庞林。

    建安十三年,太祖南征攻破襄阳,庞林妻子习氏没能和庞林逃去蜀地。

    这个时代,妇人改嫁是很常见的事,甚至会鼓励这么做。

    但习氏却守养女儿十余年,保持节操绝不改嫁。

    后来刘备伐吴失利,庞林跟随黄权投降魏国,夫妻竟在有生之年团聚了。

    曹丕听说这件事后,认为习氏有操守,还专门赏赐夫妇床帐和衣物,以作表彰。

    夏侯献发现,曹丕特别喜欢关注臣子家的私事。

    夏侯尚独宠小妾,冷落德阳公主?

    曹丕下令,处死小妾。

    习氏十几年不改嫁,最终跟夫君团圆了?

    曹丕决定,表彰一下。

    钟繇的妾室张氏怀孕,妻孙氏因为嫉恨,把毒药放在食物中,张氏吃了差点被害死。

    钟繇得知真相后大怒,把孙氏给休了?

    曹丕不乐意了,认为老钟休妻是不对的,派人告诉钟繇,你得把孙氏给朕接回来。

    钟繇一再拒绝,曹丕仍不停催促。

    结果逼得人家老钟要喝毒药自杀,才终于作罢。

    夏侯献跟曹丕不同,不喜插手人家私事。

    但对于臣子们的关系网,还是乐意去了解的。

    跟习远畅聊许久,再结合校事府掌握的情况,他已大致清楚了这个家族的现状。

    现在襄阳习氏混得最好的应当是习温一脉。

    习温是习珍之子,昔年孙权袭杀关羽后,习珍宁为汉鬼,不为吴臣,山穷水尽后拔剑自刎。

    于是习宏(习珍之弟)带着侄子习温归吴。

    他曾任长沙太守,全琮乱政时逃往扬州,被孙和迁为豫章太守至今。

    习氏族里还有一女,名叫习英习,嫁给了现任丞相司马李衡。

    李衡这个人目前无限接近吴国的权力核心,只要诸葛恪不倒台的话。

    在夏侯献看来,即便现在还没想好该如何利用这些关系,但日后说不定会派上用场。

    ..........

    两个时辰后。

    习远乐呵呵地离开了习家池,早已把“鸠占鹊巢”的事抛之脑后。

    天子非常爽快,给习远赐官华容县令。

    起步就是县令,他很知足了,这直接跳过了郡里的举荐,跳过了中正评品,原地起飞。

    这时候已是正午时分,夏侯献在湖心亭里歇息。

    这是在圆台上建的重檐二层六角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

    夏侯献拿起酸梅汤碗直接对着碗口喝了一口,随后擦了擦嘴。

    抬眼之际,就见校事令刘达走来:“陛下,您找臣。”

    “这个习远认真查一下。”夏侯献放下手绢,“襄阳四通八达,习氏一族又分仕吴蜀,他这一支没道理赖着不走。”

    “诺。”刘达拱手。

    “还有,他今日说习氏有商队,常往返于江陵、武昌。”

    “不管他干不干净,你都可先安插人手进去,具体选用何人,你自己决定,朕不多问。”

    “诺。”

    刘达此人除了汇报工作,从不问原因,只一味听令。

    这一点夏侯献很喜欢。

    其实吧,习远很可能就是因为出身太偏了,若非主家全跑了,压根轮不上他。

    族人离散,留在襄阳的他才能以习氏的名号,经营点小产业。

    但对于夏侯献来说,查一查总归安心一些。

    “先下去吧。”夏侯献摆摆手。

    “诺。”李达拱手告退。

    短暂歇息了一会儿,夏侯献移驾,去到一间阁楼。

    登上阁楼二楼,明亮的光线顺着大窗投射进来。

    夏侯献眯着眼看了一眼远处的白马山,走进宽敞的房间。

    不多时,中书侍郎钟会、散骑常侍司马昭、裴秀等人纷纷到来。

    钟会率先开口:

    “根据各路传回的消息,征西将军率雍州主力走傥骆道,现已至兴势围。据探,蜀军似乎拆除了防御工事,并无设防。”

    司马昭有些惊讶,略一思索,问道:“蜀军为何这么做?莫非是想诱我军深入?”

    你别说,司马昭这点分析得倒真没错。

    裴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