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浦云垂着眼,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他想起离家那日,小翠立在廊下递过绣囊,指尖冻得通红,却硬是挤出个笑来。这些年他在沙场斩将夺旗,铁甲染血时从不曾怕,此刻听着姑姑细数家常,喉间却像堵了团滚烫的棉絮。
"去年冬夜老宅走水,她抱着祖宗牌位从火里冲出来,鬓角那道疤到现在还浅红着。"姑姑忽然抓住他手腕,枯树皮似的指节硌得他生疼,"你当她在家里锦衣玉食?夜夜对着你空荡荡的卧房,灯油熬干了多少盏......"
皇浦云猛地攥紧玉佩,冰凉的裂痕硌进掌心。屋外忽有夜露敲打芭蕉叶,恍惚间竟像是小翠当年在灯下纳鞋底的声音,一声,又一声,密密麻麻地钉在他心上。
皇浦云转身,目光落在身旁的小翠身上。她正低头专注地看着自己,几缕碎发垂在额前,随着她细微的动作轻轻晃动。昏黄的灯光下,他第一次这般清晰地看见她眼角的细纹,还有那双因常年操持家务而略显粗糙的手,指节处泛着淡淡的红,指尖缠着一圈细麻线。
二十多年的光景,仿佛就在这一针一线中悄然溜走。他想起自己在义兴的时候,虽然在家,但总是早出晚归,回家时桌上永远摆着温热的饭菜,孩子们穿戴整齐、功课不荒,家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他从未细想过这份“理所当然”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琐碎与辛劳。大家庭人多口杂,姑嫂妯娌的关系要周旋,柴米油盐的算计要精细,孩子们的哭闹病痛要操心,哪一样不要耗费心神?他只当她在家享清福,却忘了她也是个需要人疼爱的女子,只是她把所有委屈和疲惫都藏在了温婉的笑容里。
此刻看着她恬静的侧脸,皇浦云心头猛地一酸,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原来那些他未曾留意的日升月落里,她早已将青春熬成了鬓边的微霜。他忽然伸出手,轻轻拂开她额前的碎发,小翠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低下头,耳根微微泛红。“当家的,怎么了?”她的声音依旧温顺柔和。皇浦云喉头滚动,却只化作一声轻叹,原来有些亏欠,竟要等到岁月磨出痕迹,才在心头刻得这般清晰。
回到家,皇浦云看着活泼的孙女,小翠脸上也是笑容满面 ,过几天便是启程回浔州的日子,还要先绕路送姑姑姑父去洛神谷。他转身看向院角正晾晒衣物的小翠,身影在暮色里显得单薄。
"小翠,"他声音温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斟酌,"我过几天便要启程回浔州,先送姑姑姑父去洛神谷。你若愿意,便随我一道去浔州吧。"
小翠捏着衣杆的手猛地一顿,木杆磕在石阶上发出轻响。她转过身,围裙上还沾着几点皂角泡沫,眼眶在昏暗中微微发亮。"去浔州?"她喃喃重复着,手指不自觉绞紧了衣角。
皇浦云点头:"那边宅子空着也是空着,你去了我们也好有个照应。"
风卷着晚桂的甜香掠过檐角,小翠望着西厢房的方向,那里曾是小儿子住的房间。现在小翠还在担心小儿子的婚事,他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成亲,已经算是很大龄了。
半月前把他送往辽州,临走时孩子攥着她,她却哭红了眼。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攥紧,疼得她喘不过气。
她心里舍不得儿媳孙女这些人,特别是老宅地下室的大儿子,如果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现在还可以时不时的去看一下。
暮色浸进窗棂时,小翠正往包袱里叠一件半旧的青布衫。手指抚过粗粝的针脚,忽然顿住——这是去年给儿媳缝的,如今袖口磨出了毛边,儿媳却总舍不得换。
院外传来孙女丫丫的笑闹声,混着儿媳温软的叮咛:"慢些跑,当心摔着。都这么大了 还像一个男孩子一样。"小翠搁下布衫,走到廊下。西厢房的竹帘挑着,阿秀正低头给丫丫系衫扣,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描得毛茸茸的。丫丫忽然仰起脸,脆生生喊:"奶奶,明儿还吃槐花糕好不好?"
小翠心口一揪,忙别过脸。墙根的老槐树沙沙响,去年丫丫就是在这树下,举着沾了糕粉的小手,非要给她簪上一朵半开的槐花。
"收拾好了?"皇浦云的声音从堂屋传来,拎着的木箱磕在门槛上,闷响一声。小翠应着"就来",转身却往夹道走。
入夜之后,皇浦云和小翠一起去了老宅,地下室的木门掩着,铜锁绿得发亮。她摸出钥匙,齿牙咬进锁孔时,指节泛了白。
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石台上的人好像睡得沉,颧骨陷得厉害。小翠坐在旁边。一直盯着自己曾经最疼爱的大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残夜将尽,窗棂漏进几缕惨淡的月光。皇浦云只觉心口像被钝刀反复切割,那股熟悉的内疚感又一次将他裹挟。妻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