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0天,清晨从晃州的龙溪古镇出发了。
我们沿着明朝的驿道:普安道,一路向西!
村落在我们的每一步行进中,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清晨的雾气中,偶尔雾气散开,远远眺见侗寨鼓楼的尖顶,下一秒又被雾气遮挡,仿佛海市蜃楼一般。
驿道向深山里蜿蜒前进,这时还是清晨,太阳刚出来,一拐弯,阳光就被大山遮住了,我们仅凭天光,小心地踏着石板路前行。
驿道的左边是一条溪流,水不多,但也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
越走,树林越茂密,停下脚步,抬头往上望,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井底!
在暗淡的天光中,只见四周都是冲天的山体,裸露的石上,如井壁般光滑,不长一棵树,只在远远的山顶,望见绿色存在!
如此环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心。
忽然前面大队停止前进,一定发生什么事!
萧遥剑一手从牛车把我抱下来,带着我一路小跑,到队伍的前边去看热闹。
只见长辈们聚在一起,凌轩他们也在,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萧遥剑带着我往前挤,只见三叔从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拿出一根羽毛,羽毛上绑着一条绳子,三叔走到驿道旁的一棵树下,把绳子绑在尽量高的树干上,让羽毛自然下垂,然后大家退后,离开树几米远。
大家都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是的,在等风!
不一会,就看见羽毛轻轻地飘动。
三叔没有立即上前,而是再这样观察了好一会儿,才上前把羽毛解下来。
长辈们商量了几句,队伍又继续前行了。
我有点搞不明白,望向萧遥剑。
萧遥剑秒懂,对我说:他们是在观察风从哪里来?我自从在黄山下长大,这个知识父亲教过我。
我说:是因为怕有瘴气吗?
萧遥剑说:对!我们现在走进了山谷底,你看周围都是雾,分不清是有毒还是无毒,最害怕就是遇到瘴气!如果一个人或几个人,发见雾气涌来,腿脚麻利,跑得快,还可以逃过一劫,但我们成百人,带着行李衣物,跑不动,一不小心就被瘴气毒到了。
我问萧遥剑:那刚才三叔是怎样凭一条垂挂的羽毛判断雾气有无毒?
萧遥剑说:群山的山谷中,因地势,风大多是朝一个方向吹。从山顶往溪谷吹的风,是顺着山坡吹到谷底,再从谷底顺着另一座山的斜坡往山顶吹。听说,从山顶往下吹的风,往往对人畜无害,但是从谷底往上吹的风,由于溪流积储落叶,陈年发酵,容易产生腐败有毒的气体,这类风,就是瘴气,特别是清晨或夜里,瘴气在雾里的浓度最大,最具杀伤力。
我恍然大悟,哦!刚才三叔是用垂挂的羽毛来观察我们所处位置的风是从山上往下吹,还是从谷底往上吹,来据以判断雾里有无毒气!
古书中曾提及“候风羽”,就是指早在殷商时期,我们智慧的先民们在风竿系上鸟羽制成可测风的工具,再通过羽毛飘动方向判断风向。
想不到,我在明朝亲眼看见三叔在使用了!
身居野外,“风从哪来”成了一道保命题!
举一反三,我现在也明白,为什么人们从来不会选择在谷底居住,易发山洪是其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谷底易生瘴气,这才是最隐秘的杀手!可能在人还未发觉的时候,死亡就在那一呼一吸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