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陛下的说法,未来国子监内除了博士讲师外,平时还有聘请一些已经出仕的官员担当“外聘教授”。
那份单子上写的,便是那些教授人选的名字。
蔡邕掀开车窗发现天色尚早,琢磨了一番后,便对车夫道:“转道,先去司隶校尉府。”
名单上的第一人,便是当今的司隶校尉樊陵。
……
司隶校尉府。
樊陵刚刚处理完一批政务,眼看差不多可以“打卡下班”了,心里却暂时没有要回家的意思。
他细心地摊开一份图纸,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图纸上画满了各种线条和图形,部分地方还有文字注视,看上去非常复杂。
这是一份水利设施的设计图。
司隶校尉平时除了治理政务外,也十分热衷并擅长水利建设,曾经的“樊公渠”便107是其杰作之一。
“大人。”门房忽然来报,“博士祭酒蔡大人求见。”
樊陵放下笔,微微一愣:“蔡先生?快快有请!”
论官职和政治地位的话,身为“三独坐”之一的他无疑比蔡邕要高上不少。
不过蔡邕一来年岁颇大,二来其才华确实令人敬重,因此用“先生”的尊称并没任何毛病。
片刻后,一位气质不凡的老者出现在了眼前。
“先生拜访,陵不胜荣幸。”
樊陵躬身行礼,随后热情地将老者迎入室内。
蔡邕笑道:“一别多载,德云还是依然精神奕奕啊。”
说罢,心中又忍不住有些感叹。
听说当日十常侍政乱时,樊陵因为有宦党之嫌,差点就死在袁绍叔侄的手里,后来多亏陛下刻意保护,才得(aidb)以存活至今并获得一份不错的职位。
而自己,也是靠陛下才得以结束颠沛生涯回到皇城。
可以说,要是没有少年皇帝,两人现在别说身居要职了,能不能过上安生日子都是个问题。
当下他们又互相寒暄了一番,随即便进入了正题。
蔡邕道:“此番而来,乃是受陛下所托。”
“陛下?”
樊陵一愣,然后赶忙站起身子以示敬重。
樊陵一愣,然后赶忙站起身子以示敬重。
陛下对自己不光有知遇之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有救命之恩,所以他对少年皇帝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
“坐下说,也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
蔡邕见对方对陛下敬意满满,不禁暗中感慨,陛下虽然才十几岁,这驭臣之道却已非同小可。
“陛下预计建立一座国子监。”老者接着把国子监的情况简述了一遍,“国子监中有一门学科名为土木学,专门教授一些建设工程之类的学术,陛下认为德云可担任此课的客座教授。”
“客座教授?”
“按陛下的意思,就是指学府内非常设的兼职讲师,这些讲师都是由朝中有经验的大臣,或者民间德高望重的学者来担任。”
“呃,原来如此。既然是陛下所托,陵自当责无旁贷。”
樊陵表情还是有些茫然,不过考虑到少年皇帝向来都喜欢搞新鲜词汇,想想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随后,两人又就国子监的具体事宜讨论了一番。
谈完后,樊陵不禁感慨道:“陛下为了大汉,当真是付出许多心思了。”
“不错,此乃大汉之幸,也是天下黎明执行。”蔡邕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们可没有拍马屁的意思,完全是真心之语。
如果是文景、汉武、孝宣、光武时期的大臣,对当前皇帝陛下的努力程度或许并不太感冒,毕竟刘辩虽说态度勤恳、能力尚可,和那些明君比起来,却还是有很大差距。
可谁让少帝之前的桓灵二帝实在太奇葩了被,对比之下,当今陛下的确就是实实在在的勤勉仁君。
“对了。”蔡邕忽然问道,“在其他学科方面,德云可有想要推荐的人才?”
樊陵的确和宦官勾结的黑历史,但其本身的人品其实是信得过的,可以放心询问。
司隶校尉沉思了一番,然后给出了答案:
“律学(音乐)的话,先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书学(书法),陵推荐颍川钟家的钟繇,此人虽年岁不高,但书法造诣确实了得,想必先生也已有所了解。”
“法学(法律)方面,陵举荐颍川陈家的陈群。”
听到这,蔡邕“哦?”了一声:“又是一名青年才俊?听闻陈群之才不在荀家荀彧、荀攸之下,没想到居然还是一名法学人才。”
樊陵点了点头:“不错,此人在礼制和制度方面颇有建树,当是一名不错的人选。”
如果刘辩在此,听到这番话语后一定会表示赞同。
陈群这个名字,在名人如海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