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地煞七十二变 > 第七十四章 起

第七十四章 起(2/4)

 “黄冠”在寺观中高层中颇有能量。

    “富贵”则是位人脉宽广的豪商。

    “咱们举大义在明,他们匿名在外,如此方可唤起更多的解冤仇,聚涓流成大河,荡平那一窟邪魔恶鬼,不是么?”

    无尘如是说道。

    于是,第六天。

    一户人家敲开了刘府的大门,他们得罪了窟窿城无路可走,只好前来寻求解冤仇的庇护。

    …………

    海上的消息没法再隐瞒了。

    沿江而下本该转卖海上的货物在仓库日日淤积,海港的码头、商铺、伎院一天比一天萧条,还有自南方海岸飘来的泛着血腥味儿的零碎消息。

    十三家终于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在海上遇到一点小麻烦。

    钱唐的人们是虔诚的,愿意相信神仙菩萨们能够像以往一样摆平一切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市场上的物价打着滚儿上涨。

    正如无尘所料。

    百姓的生活日益窘迫。

    恶鬼的盘剥却一刻不缓。

    也如无尘所想。

    钱唐内外里坊,“解冤仇”如荒原上的野火扑之不尽!

    在李长安举旗之前,“解冤仇”们甫一冒头,大多会在衙门的差役、街头的泼皮以及地下的鬼神联合搜剿下暴露身份,幸运的打入死牢,倒霉的坠下幽冥永不超生。

    可而今,情况变了。

    譬如。

    数日前。

    城北玉皇坊出了一桩灭门案。

    娄家夫妻俱被破开胸腹,儿女亦遭斩首,现场肝肠涂地,血积成泊,端的骇人,且墙上留有两个血字——解冤。

    之所以无“仇”,是因为杀人的动静惊动了邻里,招来了坊丁,凶手没写完便仓惶逃去。

    街坊认出了凶手面目,竟是娄某的亲弟弟。

    原来兄弟俩人系中原人士,不堪时局纷扰举家南下。当年他俩来到钱唐,稍稍立足后,哥哥头脑精明便留下打理产业,弟弟颇有勇力就将儿女托付给兄弟,自个儿北返去处理一些家乡事宜。

    熟料不久后,其老家遭了兵灾,双方的联系也由此断绝。

    多年过去,见弟弟不知生死,哥哥动了邪念,要侵吞弟弟留下的家产,为绝后患,遂以奉神的名义,将弟弟留下的一对儿女献给了盘踞本坊的鬼使。

    两天后,城外的乱葬岗多出一对被抽干血液的干瘪尸体。

    可没想,几天后,弟弟回来了。

    真凶既明,差役、泼皮或许还有鬼神都拉开大网搜查,没想凶手在钱唐一不熟悉地方、二无亲旧,却轻易地消失于茫茫人海,没留下一点儿踪迹。

    数日过去,本以为已潜逃无踪,他竟再度现身,当街刺杀夜间巡狩的鬼使!

    事后,坊间唤他“干尸解冤仇”,已然说明了这场刺杀以及刺杀者的结局。

    但窟窿城却因之大为震怒,大动干戈。

    缘何?

    概因,用于行刺的武器是一根用黑狗血祭炼的棺材钉,而该鬼使的真身则是一具积年的僵尸。

    一个稍有武艺的乡下土豪,何来这般见识与能耐?

    恶鬼们搜取其魂魄,得之:

    此人潜逃当夜,为一蒙面人所救,助他藏匿于某处,棺材钉亦是蒙面人所赠,且在藏身处得到棺材钉的非他一人,只是其他人临阵退缩,唯他无牵无挂罢了。

    窟窿城当天突袭了藏身处,却是理所当然的人去楼空。

    再看回棺材钉,祭炼手法虽老道,本身却并不稀奇。

    竟没有一点有用线索。

    案件也就不了了之。

    此一事并非孤例。

    新的解冤仇往往能很快销声匿迹,偶有再作案的,势必更加凶恶危险,手中或有精良兵刃,或有违禁的符箓、法器,这让他们的袭击对象,从某个恶霸、某个奸夫、某个放贷人,变作某个权贵、某个巫师,甚至某个鬼神。

    鉴于“解冤仇之祸”愈演愈烈,某位全真出面劝说僧道大开方便之门庇护众生,诸寺观纷纷响应,暂停清规,腾出寮房,以便善信长期居留。

    至于善信是何等人?那就各有说法了。

    总之,许多豪富权贵干脆举家搬上寺观,来避开某些动辄灭人满门的凶徒,同时,也让某些意图冒险一搏的人解了后顾之忧。

    富人能辗转腾挪,穷人却鲜少选择的余地。

    什么“解冤仇”、“窟窿城”,都不是最紧要的,脖子上勒得最紧的是日益上涨的物价。

    钱唐固然富庶,却非是人人有钱,只是商业兴旺,活计多,肯卖把力气,总能养活家小,但各方花销也多,鲜少能攒下积蓄。

    而今市面萧条活计减少,各路奸商又囤积居奇炒高物价,生活难免艰辛。

    前文说过,钱唐人喜好结社,抱团取暖。日子难熬的今天,各种结社便如雨后春笋在贫民中疯长丛生。

    牛六就加入了其中之一。

    他们一伙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